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刑立案的标准,主要围绕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具体如下:
1.当单位存在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等行为时,即视为达到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1)这些行为均被视为以转移财产、逃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
(2)逃跑、藏匿。
(3)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等。
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若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也有可能涉嫌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这包括:
(1)劳动行政部门即各级劳动监察大队已向用人单位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2)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已向用人单位送达《劳动争议仲裁决定书》,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3)各级法院已向用人单位送达《民事判决书》,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且判决书已生效或虽因劳动者提起上诉而没生效但用人单位没有提起上诉的。
找法网提醒,对于拒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一旦构成犯罪,单位有可能会被判处支付罚金。
1.这是法律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严厉制裁,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对于个人而言,若作为单位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参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也有可能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
因此,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得到及时、足额的支付。
当单位拖欠工资时,职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维权:
1.职员可以直接向单位提出工资的支付请求,要求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若单位拒不支付,职员可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2.职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1)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劳动仲裁机构的调解和裁决,可以促使单位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
(2)在申请劳动仲裁时,职员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如工资条、劳动合同等,以证明单位拖欠工资的事实。
3.若劳动仲裁未能解决问题,职员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诉讼过程中,职员需要充分举证,证明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以及自己因此遭受的损失。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要求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及相应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