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与补休是怎样的?两者有何区别?

更新时间:2017-03-29 17:06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随着时间的流失,转眼几天后就是清明节了。对于清明节放假,相信不少小伙伴已经激动得飞起,但是别忘了,放假前先清楚怎样放假的?调休与补休是怎样的?两者区别是什么?

  “ 再过几天,就要迎来清明小长假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清明节:4月2日至4日放假调休,共3天。实务中,很多人不知道调休和补休的区别,经常混用,有时将补休称为调休,有时又将调休当成补休。调休和补休,是怎样的?两者又有何区别?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调休

  调休,从文义解释看,是调整休息时间的意思。从我国现行规定看,国务院有权调整全民的休息时间,企业有权调整企业内部的休息时间。

  1、国务院针对全民的“调休”

  国家级的“调休”,其实主要用于节假日挪假,是指将某个特定的公休日调到其他时间(一般是往后调),这和“补休”性质是不一样的。“调休”是国家利用公权力直接改变了公休日的日期,将一个不属公休日的日期直接改为公休日。

  2001年之后,基本上每年国务院办公厅都会发通知,将每年的放假调休日期告知国民。2008年开始,因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假日,“五一”不再调休为7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清明节:4月2日至4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1日(星期六)上班。

  2、地方政府的“调休”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地方政府也会采用“调休”方式,当然,工作时间的改变,原则上需国务院批准同意才行,地方政府无权自行决定。

  比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召开。为“确保与会各国代表团顺利抵达和离杭返程,尽量减少对全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响,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杭州市政府决定将9月1日至9月7日调休放假共7天,覆盖杭州市9个城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3、企业内部的“调休”

  特殊工时制中的“调休”:《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第六条规定,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职工,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第四章有关规定,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从上述规定可以知道,对于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职工,企业可以采用调休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二、补休

  补休,顾名思义,是弥补休息时间的意思。是指该休息而未休时,事后用其他时间来弥补之前该休而未休的时间。

  1、“补休”的主要用途

  “补休”这个词,根据1959年《劳动部关于试行企业单位工人职员在加班加点、事假、病假和停工期间工资待遇几项规定的通知》中的说法,最早可溯及到劳动部在1956年5月间的一个规定:工人职员每天在规定工作时间以外加点,按照本人计时工资标准的150%发给工资;

  在公休假日加班,原则上应给予工人同等时间的补休……也就是说,从我国劳动部门正式文件出现这个词伊始,“补休”就是用来弥补公休日加班时间的。

  法条规定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将“补休”写入法律,《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所以,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补休”是用来弥补劳动者在休息日正常工作而失去的休息时间。补休时间应等同于加班时间。

  2、“补休”的例外用法

  国务院在最近两年的节假日安排通知中,也用了“补休”这个词。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中, “一、元旦:1月1日放假,1月2日(星期一)补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6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中, “四、劳动节:5月1日放假,5月2日(星期一)补休” 。

  看到这里,大家千万别搞糊涂了,这里的“补休”不是《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中的休息日“加班补休”,是因为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正好撞上了公休日,则在工作日补上休息日。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六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三、法律答疑

  1、平时加班和法定休假日的加班时间,也可以用“补休”方式来弥补吗?

  从《劳动法》的规定看,法律并未规定平时加班和法定休假日加班可以“补休”,只规定公休日加班可以“补休”,请看《劳动法》完整条文: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根据上述规定,平时加班及法定休假日加班,法律直接规定了支付相应比例的工资,并未规定用“补休”方式来代替,

  因此,实务中的主流观点认为,“补休”仅适用于公休日加班(有个别地区规定法定休假日可以补休)。

  2、除了法定节假日,还休过什么假期?

  除了法定节假日,还有这些节日:

  (1)带薪年休假:职工一年一次的带薪假期。

  (2)病假: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给予3—24个月的医疗假期。

  (3)探亲假:职工依法探望与自己不住在一起,但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配偶或父母的带薪假期。

  (4)婚假: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

  (5)产假: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

  (6)丧假:直系亲属死亡时,单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职工的假期。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二者要怎么理解?
您好!关于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的问题,一、联系:都是依照社会关系所形成的。 二、区别:其本质区别是无因管理是一种法律事实,而不当得利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使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 第一,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而管理他人事务,便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第二,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因此在受益人为善意时,返还的范围仅仅以“现存利益”为限,如果受益人未获利益或因其善意使所获利益丧失,则不存在返还问题。无因管理中,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很可能支出必要费用,但却未必获得利益。若以不当得利制度取代无因管理制度,则不利于对管理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无因管理是立法鼓励助人为乐、危难相助、见义勇为风尚的产物,其制度意义在于划清侵权行为和互相帮助行为的界限。相形之下,不当得利制度就不具备同样的目的与功能。
公司平常加班有没有加班费?
如认为公司存在劳动违法行为,可投诉。
律师解答动态
走了,看摔的多严重,看情况,看。
王皓律师
王皓律师
32分钟前
你是被告?一审胜诉了的话,可以等二审法院通知再找律师
汪明明律师
汪明明律师
43分钟前
您好,请尽可能具体描述一下
明确告知对方:​无法律依据支持折旧费​,除非其提供鉴定报告,否则不予承担
张仁山律师
张仁山律师
54分钟前
被脑控了然后去报警警察认为精神有问题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