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找法网 > 案例分析 > 民事案例 > 债权债务案例 > 正文

操作
A+
A-
分享

不当得利的债权债务纠纷

来源: 匿名 阅读: 转发: 点赞:

  • 全文
  • 案情介绍
  • 案情分析
  • 判决结果
  • 相关法规

[案情介绍]

  2006年11月10日,甲公司业务经理李某(因犯挪用资金罪、伪造公司印章罪已被处刑)从甲公司处骗领支票号为8803#、8804#,开户行为某银行支行,票面金额为560000元、276638元的支票两张,收款单位为乙公司。 2006年11月22日,乙公司将上述两张支票的款项划归己有。据查,甲公司与乙公司没有任何业务往来,李某与乙公司也无利益往来。

  

  

  

[案情分析]

    本案的焦点:是乙公司是否构成不当得利及其是否承担返还责任。

  不当得利的含义: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有损失而自己获得的一种利益。不当得利由于没有合法的根据,这种既成的事实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故这种因不当得利而生的债被称为不当得利之债。因不当得利事实发生而遭受损失的一方称为债权人,因不当得利事实而获取财产利益的一方是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返还该利益。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1、一方获得利益;2、他方受有损害;3、受益和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受益没有合法根据。

  不当得利以返还原物为原则,偿还原物的价额为补充,如原物有孳息的,应一并返还。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判决结果]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没有任何业务往来,乙公司没有合法根据,取得甲公司款项,且造成甲公司损失。根据《民法通则》92条之规定,乙公司所得属于不当得利,乙公司应将取得的价款及相应利息返还给甲公司。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二条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八条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遇事问律师

当前在线律师

立即咨询

平均3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