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之后,工资结算时间通常是在解除劳动合同时。若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离职工资的结算时间,则应按照合同执行。
1.若合同未对离职工资的结算时间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即应在离职当日结清。
2.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单位可能会选择在固定的工资发放日期支付离职员工的工资,这主要取决于单位的财务流程和规章制度。
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用人单位都应确保在离职后的第一个工资发放周期内完成薪酬结算,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面对工资未结清的情况,劳动者首先应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明确工资支付的具体时间和方式。
1.通过友好的沟通,往往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若协商无果,劳动者可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将依法介入,责令用人单位在限期内支付拖欠的工资。
2.若用人单位在限期内仍未履行支付义务,劳动监察部门有权要求其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3.劳动者还可以选择申请劳动仲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需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4.仲裁庭将在规定时间内作出裁决,若用人单位对裁决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提起诉讼。
总之,面对工资未结清的情况,劳动者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找法网提醒你,辞职工资的结算时间通常应在离职手续办理完毕后的约定时间内完成,这个约定时间不应超过离职后的15个工作日内。在这段时间内,用人单位应结清劳动者的工资。
1.若双方有特殊的约定,如因某些原因需要延长结算时间,应以双方的约定为准,无论是否有特殊约定,用人单位都应确保按时结算工资,避免拖欠。
2.若用人单位未按时结算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及相应的经济补偿。
3.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因此,劳动者在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及时采取行动,避免超过时效而无法获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