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交接法律如何规定的
更新时间:2025-05-07 06:3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离职交接法律规定是劳动者需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试用期则提前三日。未按规定交接造成损失,劳动者需承担赔偿责任。
一、
离职交接法律如何规定的
离职交接法律规定具体如下:
1.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一条款明确了劳动者在离职时应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的期限,并赋予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2.《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还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意味着,如果劳动者未按规定进行离职交接,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是需要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
二、
离职交接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离职交接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办理多项手续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过渡。
1.需要按照《离职员工交接手续表》《工作交接明细表》和《物品交接单》的内容依次进行交接。这些表格详细列出了需要交接的工作事项、物品及文件等,确保交接过程无遗漏。
2.在交接过程中,财务部需要结清借款,交接双方和部门领导需要在相关文件上签字确认,以证明交接工作的完成。
3.人力资源部还需要办理保险清算、保险减员手续,统计本月考勤并报上级领导批示,以及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并开出《解除劳动合同证明》。

三、
未按规定离职交接有何后果
找法网提醒你,如果劳动者未按规定进行离职交接,将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1.用人单位可以据此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但前提是用人单位需要有证据证明存在经济损失,且经济损失与劳动者未履行交接手续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例如,如果劳动者恶意将用人单位的重要文件、密码等物品及客户信息带走,造成公司业务停滞或遭受其他直接损失,用人单位就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赔偿。
2.如果工作交接没有完成,公司可以暂时不支付工资,待交接完成后再支付。这会对劳动者的经济利益造成直接影响。
3.如果是员工故意不交接工作而直接离职,公司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其回公司进行工作交接,并在完成交接后领取工资,这会给劳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因此,劳动者在离职时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和公司的要求办理好交接手续,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劳动法关于离职交接规定,怎么规定的
离职交接需要干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正式员工应以书面形式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提出辞职至用人单位还没有正式解除劳动合同之前还需要正常工作,交接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至公司其他员工。
员工离职法律规定,如何规定的
法律分析:不管以何种原因离职,公司都要给你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给你开离职单
劳动者辞职的,有提交通知用人单位和交接工作的法定义务,用人单位有开具离职证明的法定义务。劳动者自离的,没有提前履行提前通知和交接工作的法定义务,用人单位可以不给予办理离职手续(包括开具离职证明、结清工资等),不算违反劳动法。
劳动者回用人单位去,按用人单位的离职流程办理离职手续(包括退还工卡工衣、交接工作等),解除双方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然就会给劳动者开具离职证明。不开具的,劳动者可以身劳动监察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主张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法律依据:百度搜索
离职交接期限的法律规定
离职交接期限的法律规定如下:
1、离职交接时间就是离职日期;
2、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需要提前1个月向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如果公司故意拖着不办理交接手续的,可以进行投诉处理。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通过多种程序解决,具体如下:
1、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协议;
2、调解程序,不愿双方自行协商或达不成协议的,双方可自愿申请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对调解达成的协议自觉履行。调解不成的可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直接申请仲裁;
3、投诉,劳动者在权益受到用人单位或非法职业中介机构等侵害时,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条【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双方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