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类情形不得约定试用期

更新时间:2015-02-03 19:08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合同期满续订劳动合同的,不得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决定,且劳动者不再提供劳动的,视为劳动合同解除……日前,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规范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并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合同期满续订劳动合同的,不得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决定,且劳动者不再提供劳动的,视为劳动合同解除……日前,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规范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并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意见》对三大类十六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具体的实施性规定。其中,六种情形下不得约定试用期。

  六种情形下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相互考察了解的时期。不过在哪些情形不得约定试用期?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尽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情况和问题。如劳动合同期满续订劳动合同时可否再次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变更时可否再次约定试用期等。对此,青岛此次出台的《意见》对实践中常见的六种情形进行了归纳,规定有以下六种情形的,不得约定试用期:一是劳动合同期满续订劳动合同的;二是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三是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劳动者工作岗位变更的;四是用人单位招用同一劳动者且上次招用时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已实际履行或者已部分履行的;五是用人单位与初次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指令性安置的复退军人以及军转干部随调家属等政策性安置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六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得以明确

  为解决法律实施前存在的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促进劳动者的就业稳定,《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三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该规定束缚限制了其用工自主权,进而想法设法加以规避,如中断连续工作年限,约定劳动合同期满自动续延等。

  对此,《意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延伸明确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一是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期满后自动续延的, 视为再次订立劳动合同。二是明确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出现法定续延情形,法定续延情形消失时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三是明确《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第二次劳动合同期满时,用人单位不得单方终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不续订劳动合同的除外。

  解除劳动合同有了明确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同样,劳动合同的解除也应当以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为准。但是,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有时并不直接书面通知劳动者,而以行为代替,如出具解除劳动合同报告书,办理停保手续或者档案转移手续等,给实践中劳动合同是否解除、何时解除的认定带来一些困惑。

  对此,《意见》对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中达成的统一认知进行了适当吸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解除:用人单位作出解除劳动合同决定,且劳动者不再提供劳动的;用人单位出具解除劳动合同报告书,且劳动者不再提供劳动的;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停保手续或者档案转移手续,且劳动者不再提供劳动的。

  《意见》还对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二倍工资的支付期间、劳动报酬的约定、劳动合同中止情形消失后如何恢复履行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据介绍, 《意见》自3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2月29日。此前施行的《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处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废止。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试用期三个月,补充协议内容是公司约定的三个月试用期为灵活试用期,是否有效?
协议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双方当事人是否达成真实意思的表示。当劳动者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解除时达成无争议的协议,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行为,同时劳动者明确知晓自身权益,并且补偿未显失公平,这样的协议即视为对自己权益的合法处置,因而具有法律效力。对于成年人,即18周岁以上的公民,他们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此外,对于16周岁以上但不满18周岁的公民,如果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将被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关事宜达成的协议,只要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况,即应认定为有效。然而,如果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形,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该协议,并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属于职务行为,不承担连带责任,建议及时委托律师出庭积极应诉。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2分钟前
执行阶段需依法申请,确保程序合法,保障权益。
朱贝律师
朱贝律师
3分钟前
你好!请问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你好,具体处理流程可以详细谈下
刘威龙律师
刘威龙律师
17分钟前
你好,很高兴为你提供法律服务。你所说的情况得咨询一下当地的公安部门。
黄释煜律师
黄释煜律师
22分钟前
可能涉嫌诈骗,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