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条文,具体规定了何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1.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指的是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这一罪行的确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在《刑法修正案》中,出于加强民生保护的目的,加大对一些严重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的惩处力度,将部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纳入了刑法调整范围。
这一修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3.最高人民法院还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进一步明确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所涉及的术语界定、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等问题,为相关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标准。
找法网提醒,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1.刑法第41条明确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这不仅明确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刑事责任,也强调了该罪行的严重后果。它提醒用人单位或个人,必须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立案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用人单位或个人通过逃匿、转移财产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也是判断用人单位或个人是否存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重要依据。
2.未支付劳动报酬金额较大:未支付的劳动报酬金额必须达到一定数额,才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因小额劳动报酬纠纷而引发不必要的法律诉讼,同时也体现了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在有关政府部门强行要求下,企业或个人仍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将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这一条件,强调了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也体现了法律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零容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