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如何确定
更新时间:2024-07-16 14: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确定原则包括最小化原则、工作需要原则、确定到人原则。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构成包括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等。
一、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如何确定
确定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需遵循三项原则:
1.最小化原则。每一项国家秘密事项知悉人员的范围,应当限定在该国家秘密事项运行和执行所需要的最小范围内。
2.工作需要原则。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必须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与该事项所涉及的工作或公务活动无关的机关、单位和人员,或者不知悉该事项也不会影响工作的人员,或者不是必须知道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人员,都不应列入知悉范围。
3.确定到人原则。在知悉范围确定中,应由定密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原则和最小化原则,确认哪些人员具有明显的“知悉必要”。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应当直接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应当提出知悉范围控制的具体要求,由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
由此可见,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六条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应当经过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
二、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构成要件
找法网提醒,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构成要件如下: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晓的事项。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违反国家保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一般情况下为特殊主体,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因为通常情况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掌握、了解国家秘密,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本罪,但性质上不属于渎职罪,为方便起见本法在条文中作统一规定予以定罪处罚。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三、
国家秘密故意泄露罪立案标准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的立案标准有:
1.泄露绝密级国家秘案一项以上的;
2.泄露机密级国家秘两项以上的;
3.泄露三项以上秘密级国家秘密的;
4.向非境外机构、组织、人员泄露国家秘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5.通过口头、书面或网络向公众传播国家秘密;
6.利用职权指使或者强迫他人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
7.以牟取私利为目的泄露国家秘密;
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况。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国家秘密知悉的限定范围,有什么规定
法律分析: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如果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那么就应直接限定到具体人员;如果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那么应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再进一步限定到具体人员。
此外,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变更。这种变更应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决定。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依据,法律依据是什么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的原则:
1. 如果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则应直接限定到具体人员;
2. 如果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则限定到机关、单位,并由机关、单位进一步限定到具体人员。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指的是在保密期限内,允许合法了解国家秘密的人员范围。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这一范围限制到最小。对于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员,如果因工作需要必须了解国家秘密,必须得到机关、单位负责人的明确批准。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依据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不应把知悉国家秘密视作一种政治待遇,或者以行政级别作为依据。确定知悉范围应当坚持最小化,即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知悉范围尽量限定在最小,并最终限定到具体人员。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秘密切实可控、可管,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保密管理措施,并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泄密事件发生后能及时进行查处。
对于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需经过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尽可能限定在最小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应直接限定到具体人员,如果不能,则限定到机关、单位,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
发生泄密事件后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包括:
1. 立即控制泄密范围,阻止进一步扩散;
2. 调查侵权事实,查找泄密责任人;
3. 收集和固定证据;
4. 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查处侵权行为;
5. 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解决;
6. 向人民法院起诉;
7. 向公安机关报案;
8.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商业秘密在调查、取证等环节进一步扩散;
9. 对已泄密但具备申请专利的技术类商业秘密立即申请专利保护;
10. 在企业内部进行整改,加强保密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1. 对违反保密规章制度导致泄密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