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社保单位未缴纳怎么申请仲裁
更新时间:2021-05-30 15:2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如果用人单位仅仅只是没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的,那么这种事情不足以申请劳动仲裁,找社保局就完全可以解决了。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扣除社保单位未缴纳怎么申请仲裁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
扣除社保单位未缴纳怎么申请仲裁
欠缴社会保险费或未按规定的工资基数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主张予以补缴的,一般不予受理,告知劳动者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解决。

二、
申请劳动仲裁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一)《仲裁申请书》。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如实准确填写《仲裁申请书》,《仲裁申请书》一式三份,其中两份由申请人本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提交仲裁委,一份由申请人留存;
(二)身份证明。申请人是劳动者的,提交本人身份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提交本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
(三)能够证明与被申请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有关材料,如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或协议)、解除或终止合同通知书、工资单(条)、社会保险缴费证明等材料及复印件;
(四)申请人在申请劳动仲裁时,仲裁委根据立案审查的需要,要求申请人提交能够证明被诉人身份的有关材料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如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
三、
劳动仲裁裁决执行程序是什么
劳动仲裁胜诉后,只要对方未提起诉讼,该裁决已经生效。
而对方拒不履行裁决义务,你们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提交书面申请执行书。
2、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裁决书原件而不是复印件。
3、申请执行的事项,只能是裁决书裁定的范围,不可以提其他要求。
强制执行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执行文书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依法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
它们一经确定,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被申请人,又称被执行人。
申请人是胜诉的一方,被申请人是败诉的一方。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欠缴社会保险费或未按规定的工资基数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主张予以补缴的,一般不予受理,告知劳动者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解决。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扣除社保单位未缴纳怎么申请仲裁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公司未给员工购买社保如何仲裁?
员工若公司未购买社保,通常的解决流程如下:
1. 员工应首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2. 若对仲裁裁决结果不满,可准备起诉状、仲裁裁决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类型的劳动争议适用于该法律:
1. 确认劳动关系的争议;
2. 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3. 因除名、辞退、辞职和离职产生的争议;
4. 关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及劳动保护方面的争议;
5. 关于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产生的争议;
6. 其他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
关于仲裁裁决的诉讼期限,根据该法律第五十条,当事人如对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仲裁裁决不满,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若在此期限内未提起诉讼,则仲裁裁决将生效。
公司不为员工缴纳社保,能否申请仲裁?
一、公司没交社保怎么申请劳动仲裁
1. 申请人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单位没有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当出现需要被保险的事由时因为单位没有为其缴纳导致员工不能享受各项社会保险,所造成的损失可以主张由单位进行赔偿,此类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
二、申请劳动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1.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住址、联系电话;
2. 用人单位的名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3. 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4.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5. 致送单位名称。
企业不向员工缴纳社保,能否申请仲裁?
法律分析: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费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