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3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教委安徽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皖政(1999)51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1999-11-28

施行日期:1999-11-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省教委《安徽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实现教育的全面振兴,对于推动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教育发展水平仍较低,教育结构与体制、教育观念与方法都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振兴安徽教育事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实施好《安徽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加快发展,为实现我省教育事业的振兴,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安徽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安徽省教育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未来10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教育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行政计划。

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省情出发,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到下世纪初,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

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在推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上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兴办产业的办法发展教育,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在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发展目标

??到200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3 ̄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55%左右。95%人口地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青壮年文盲得到有效控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城市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

??到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3 ̄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65%以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县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左右。

??到2010年,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村和城镇3 ̄6周岁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70%、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增劳动力人口普遍接受12年以上的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努力创造条件,重点建设6 ̄8所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学,并使2 ̄3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建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

??分类指导,讲求素质教育的实效。幼儿阶段要着力于早期智力的开发,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中小学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合理结构,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等教育要开好人文素质教育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大力普及电化教育和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用3 ̄5年的时间,利用校办产业现有的基础,在全省创建一批示范性生产劳动教育基地。

??深入开展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要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完善教研网络,加强教学研究,鼓励并支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尽快出台《安徽省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奖励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德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统筹教育,进行思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切实加强师范教育,逐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快师范院校的层次、布局调整,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到2005年,全省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0%、98%、90%和70%。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具备专科学历、初中专任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力争分别达到45%和40%。2010年前后,城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分别提高到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农村地区的中、小学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基本达到这一要求。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者,也应达到一定的比例。

??推进教师继续教育。3年内,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院校在校生普遍接受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到200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训率和在职教师持证上岗率均达到100%。

??分级培养、造就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按照面向全体、重点培养、择优资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经过3 ̄4年的努力,在全省初步形成5000人规模的,由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县级以上政府均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

切实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特级教师要自觉履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

??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校长的岗位培训,定期对校长培训工作进行信息反馈、工作监测和质量评估,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中小学校长队伍。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在实施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皖江学者计划”。2005年前后,引进和造就10名左右优秀学术带头人,领导其所在学科进入国内同学科先进行列,并力争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有关高校优势学科设立15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中青年学者,并在项目资金、工作条件、奖金分配办法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

??加快高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2010年前后,分批分级遴选1000名优秀骨干教师、500名学科带头人、300名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对入选对象实行重点培养、动态管理、跟踪考核,并在科研和成果转化、论文专著出版、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建立访问学者制度。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省讲学、研究或担任客座教授。逐步扩大聘请外籍专家、外籍教师和接受来华留学生的规模。继续贯彻执行鼓励留学人员来皖工作的规定,办好回国留学人员高新技术创业园,为出国留学人员来皖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建设。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争取新建一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3 ̄5年内,全省高校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明显增加,部分重点高校的比例达到10 ̄15%、一般本科高校达到5 ̄8%,专科学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也应达到一定的比例。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博士生论文并给予奖励。对获得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博士来我省高校工作的,连续5年配以国家同等力度的科研经费。省设立博士专项经费,用于以上各项工作。

(四)实施重点高校建设工程

??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部、院、省共建协议,3年内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向中国科技大学的配套投入,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推进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使安徽大学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高,并在为全省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开展高层次科学技术研究和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合肥工业大学进行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项目建设,为滚动进入“211工程”奠定基础。

同时,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1 ̄2所省属工科院校办成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学。

(五)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把高校建成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积极推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孕育和形成一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办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科技企业,组建若干个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并争取使之成为上市公司。

??以高校为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在高校建立若干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示范基地,以及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科技胚胎企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六)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职教发展的统筹和领导,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调控力度,促进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结合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经过3 ̄5年努力,全省新建、扩建一批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比例。

??淡化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隶属关系和彼此界限,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重点建设一批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的招生、教学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自主确定发展规模。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在本省内跨地区招生,重点职业学校可以按有关规定跨省招生。允许面向农业、为农服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专业免试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各类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建立开放的、弹性的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充分依托现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组织各类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劳动预备制培训。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坚持多渠道筹措并合理使用职业教育经费。

(七)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坚持“三教统筹”,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使丰收、星火、燎原计划和各类科教兴农项目有机衔接、协调运作,逐步形成科教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

??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需要,合理调整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到2005年,基本形成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学校要大力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注重收集、筛选适应农民需求的“短、平、快”新技术,做好示范、培训、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和科教兴村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农科教培训中心建设,并创建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市、县、乡(镇)和示范学校。

(八)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初步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试点,逐步形成适合省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

??尽快实现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与省内高等学校、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及部分中小学的连接。试办网上(虚拟)学校。到2005年,全省本科高校和1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重点中、初等学校建立校园计算机网,并与中国、安徽教育计算机网联网,努力创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交互答疑和讨论的网络环境。

??抓紧建设安徽教育电视台,使之进入全省有线电视网,形成省、市(地)、县电视教育网络,并实现与计算机教学网的连接。利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办好教育电视节目。

??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筹建省教育资源中心,培育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基地,抓好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推广工作。

??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以及自学考试要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建立农村自学考试试验区,实现网络助学。

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教育体制。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和社会赞助。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在合理布局、方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可设立民办小学和初中,但不搞一校两制。公办中小学办学经费由各级政府予以保证,民办中小学所需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成人学校。支持市、地举办以成人、职业教育为主的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非义务教育收费应适当放开,区别不同情况,接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收费,建立起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新机制。

积极支持、依法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学校建设土地优惠使用、免征配套费。任何单位不得向民办学校乱摊派。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评定职称、业务培训、升学考试、社会活动、推荐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和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到民办学校任教。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完善基础教育分级负责、分级办学的体制,县级政府统筹规划本县(市、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建设和管理直属中小学,指导乡镇对教育的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教育人事管理方面的职责,加强对教师的资格认定、遴选、职务聘任、分流调配、考核奖惩等工作的归口管理。进行普通中专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引导、推动其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加快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行以省管理为主,省与市、地共建共管的办学体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合同制,完善教师职务制度,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序列,实行结构比例控制,逐步提高生师比和生员比。按照新的编制标准,精简机构,减少冗员,优化队伍结构。县级以上教育、人事、劳动和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支持、推动教育系统转岗分流人员在校内外的合理流动。未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都无权聘任和辞退教师。逐步建立并推行中小学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城市、县城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年龄在45岁以下教师,需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才具备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的资格条件。

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服务要通过实体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改革方式,规范分离、完成转制。用3年左右时间,剥离高校后勤系统,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学校所在地政府要支持学校后勤改革,并协调、组织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

??加快大中专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校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继续完善和推行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二)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有效投入,努力拓宽筹措教育经费渠道。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教育法》的规定,切实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自1999年起的三年内,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 ̄2个百分点。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本行动计划中省支持和资助的项目。各市(地)、县级财政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保证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在保证正常经费逐步增长的前提下,还应加大对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

??教育收费等预算外资金列入财政专户管理,免交各项收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擅自出台文件,强行调用中小学预算外资金,不得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学校也不得向学生及其家长乱收费、乱集资和摊派各种费用。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和省出台的教育附加费的征管。农村教育费附加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5 ̄2%的规定足额征收,实行“乡征、县管、乡(校)用”,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省政府决定开征的城镇基本建设附加费、广告教育附加费和旅客住宿教育附加费,也必须足额征收,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坚持依法、自愿、量力和专款专用的原则,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的集资。

??鼓励社会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对个人将其所得用于捐赠教育事业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应纳所得税中扣除;对企业捐资助学、投资社会力量办学所用款项,对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部分,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支持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的发展,对校办企业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原有相关教育基金的基础上,建立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负责吸引、接受和归口管理国(境)内外捐赠的教育资金和物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按照房改政策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职工住房建设步伐,支持学校依法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确保按时发放的,可由县财政负责支付,对拖欠、挪用教师工资的,要严肃查处。

(三)坚持依法治教,把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重视地方教育立法,建立、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2005年前,争取出台我省《民办教育条例》、《〈高等教育法〉实施办法》、《教育投入条例》等地方性教育法规,尽快修订我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和《职业教育条例》。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国家教育法律为主干、以我省地方教育法规和政府教育规章不补充的教育法规体系。

??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依法治教的社会环境。全省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合格证制度。同时,向社会各界宣传教育法律知识,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群众基础。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坚持依法治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严格依法行政。学校要自觉规范办学行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依法治教、社会依法支教、学校依法管教、教师依法执教的新局面。

(四)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分解落实目标和责任,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二把手联系学校制度,定期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各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害。重视社区教育,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环境。文化艺术团体和大众传播媒介,要以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教育青少年学生。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加强教育宏观政策研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对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急难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