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城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晋市政办〔2006〕62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6-06-16

施行日期:2006-06-16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晋城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晋城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的通知》(晋政办发(2006)10号)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发育规律、诱发因素、危险性及危害程度,制定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05年度我市发生地质灾害简况

2005年,我市各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地质灾害。其中灾情较重的地区有陵川、阳城、沁水,主要灾种是滑坡地质灾害及由采矿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水源枯竭、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灾害。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危害程度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5年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4处,其中危害较严重的9处,涉及我市各县(市、区),共造成毁房100余间,破坏农田1万余亩,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其中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有:陵川县县城过境公路滑坡,晋焦公路(28公里处)崩塌,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崩塌,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土地塌陷等。

二、2006年全市降水趋势预报

(一)总趋势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根据降水趋势预测,预计全市2006年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为6?9月,其中7?8月为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重点防范期。预计2006年夏季我市降水量380?400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比较,雨水量明显偏大。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有大洪涝发生。

(二)6?9月预报

6月:降水量70?80毫米, 平均气温在21?23℃,均接近历年同期平均值。

7月:降水量在160?170毫米,较历年同期平均值比较,明显偏多,平均气温在23?24℃,接近历年平均值。

8月:降水量在150-160毫米左右,高于历年同期平均值,平均气温在21.5?23.0℃,较历年同期平均值略偏高。

(三)伏天及第一场大雨天气预报

伏天预报:

头伏(7.20?7.29)为80?85毫米,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多。

中伏(7.30?8.8)为100?110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末伏(8.9?8.18)为60毫米左右,较历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区有大洪涝。

夏季第一场≥30毫米降水过程比往年提前,预计出现在6月上旬。

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重点防治地区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位下降及水质污染等,但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一)城区的重点防治区:

分布于北石店、西上庄、钟家庄及北街、开发区一带,灾害点有51处,以白马寺滑坡为主要监测对象。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区内各大煤矿大面积资源被采空而诱发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等,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集中,破坏及危险性大。

(二)泽州县的重点防治区:

1、大阳?周村重点防治区:该区分布于大阳镇、下村镇、大东沟镇、川底乡及周村镇的较大煤矿矿区范围内,灾害点23处,该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是采煤引起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潜在崩塌、滑坡等灾害。对村庄、矿区及耕地造成破坏或构成严重威胁。

2、巴公?金村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巴公镇、北义城镇、高都镇及金村镇的较大煤矿矿区范围内,其中有三八煤矿、莒山煤矿、凤凰山煤矿和王台铺煤矿,还有207国道,太焦铁路及长晋高速路等重要干线,灾害点60处,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等,是泽州县地质灾害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南村?犁川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南村镇大部分地区、大箕镇东部、南岭乡中部及梨川镇中部大部分地区,灾害点28处,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采煤产生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及不稳定斜坡等,这些灾害隐患点对公路、村庄产生严重威胁。

4、山河镇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太洛路沿线山河镇的东凰头、岭东、衙道等一带,灾害点6个,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采矿、筑路切坡诱发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体,这些灾害隐患点对公路、村庄产生严重威胁。

5、晋济高速公路沿线重点防治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筑路切坡诱发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体。这些灾害对公路、村庄产生严重威胁。

(三)高平市的重点防治区:

1、西南部重点防治区:该区为马村、原村、野川一线,为唐安煤矿、伯方煤矿等较大煤矿为中心的煤矿分布区,有灾害点18处。该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是采煤引起的采空塌陷、地裂缝及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对村庄、矿区及耕地构成严重威胁。

2、北部寺庄?永录重点防治区:分布于永录乡、寺庄镇、北城办事处和神农镇,有灾害点13处。主要地质灾害是采空塌陷、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受威胁的对象为人民生命、财产及工农业设施、道路、水源和耕地。

3、城东重点防治区:分布于米山镇、东城办事处、陈区镇、北寺镇、建宁乡及神农镇的一部分,有灾害点48处。主要地质灾害是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受威胁的对象为人民生命、财产及工农业设施、道路和耕地。

4、河西重点防治区:分布于河西镇及南城办事处,灾害点14处。主要地质灾害是采空塌陷、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受威胁的对象为人民生命、财产及工农业设施、道路和耕地。

5、晋长高速公路沿线高平段重点防治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筑路切坡诱发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体。这些灾害对公路、村庄产生严重威胁。

(四)阳城县的重点防治区:

1、大峪沟?陕庄?芹池重点防治区:位于芹池镇。地质灾害主要是由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主要对西气东输管道和陕庄、户门口村、吕庄村、公路等构成威胁,吕庄村民房裂缝应为重点防治区。

2、下李丘?上会庆?尹庄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城北,属凤城镇。地质灾害主要是由采煤形成的地裂缝、采空塌陷、潜在滑坡等,主要对房屋、耕地、水利设施等构成威胁。

3、圪堆?白庄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城西部,属凤城镇,发育有降雨及人工开挖、加载形成的滑坡和开挖铁矿形成的采空塌陷与地裂缝。稳定性较差。

4、凤城镇和润城镇重点防治区: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是采矿、公路切坡形成的地面塌陷、民房裂缝、滑坡等。危害主要是阻塞公路、威胁交通安全以及破坏房屋,西尧村石堂街民房裂缝应为重点防治区。

5、町店?蒿峪?美泉重点防治区:位于芦苇河谷,属町店镇和凤城镇,发育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潜在滑坡、地裂缝等,致灾原因是煤矿开采以及修路切坡等,威胁附近企业和侯月铁路及西气东属管道等。

6、润城境内沁河段为重点防治区,以劈山口上游为重中之重,发育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做好避险卡的发放工作。

(五)沁水县的重点防治区:

1、水泉?中村?张村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龙港镇水泉、郝家、宋庄,中村镇中村、上峪、蒲泓,土沃乡台亭、下格碑,张村乡板桥、张河等地,主要为开采煤炭、铁矿和修路而引发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及潜在泥石流等,对村庄、道路及耕地造成破坏或构成严重威胁。

2、冯村?固镇?里必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张村乡冯村、雨沟,龙港镇南窑、韩山、固镇、苏庄及城西一带,主要是受降雨、修路建房切坡等影响,发育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

3、五里庙?湘峪?赵庄重点防治区:位于嘉峰镇、郑村镇的大部分地区,是城东地区的主要产煤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采煤产生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及潜在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对村庄的安全构成威胁。

4、张沟?东山?老坟沟重点防治区:位于曲辉公路沿线的郑庄镇、端氏镇、胡底乡一带。该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修路切坡、建房形成的滑坡及潜在崩塌,呈点状分布,规模虽小但危险性较大,对村庄及公路的安全构成威胁。

5、郑庄乡境内沁河段重点防治区: 发育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做好沿河两岸村民、学校、工厂等建筑设施的避险卡发放工作。

(六)陵川县的重点防治区:

1、滑坡、崩塌(危岩体)重点防治区:该类灾害主要分布于长陵路等公路两侧,由于筑路切坡,破坏了坡体的自然结构,使其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危岩体)。

2、六泉乡西掌洼泥石流重点防治区:位于六泉乡的香磨河沟流域,该流域山高坡陡,植被覆盖差,不良地质现象中等~严重,容易在强降雨条件下形成泥石流。

3、县境西部防治区:该区为煤矿主采区,随着开采活动的持续,采空区面积将继续增大,灾害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做好区内村民的避险卡发放工作。

四、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

区内铁路有侯月线、太焦线,公路有晋阳高速路、长晋高速路、晋焦高速路、晋济高速、陵沁路、阳济路、晋陵路、太洛路、陵辉路等,国家西气东输管道从境内通过。本区多为山地丘陵区,山区铁路、公路的修建,因开发坡角,形成人工高陡边坡,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要求相关责任单位采取必要的削坡护角措施,同时加强监测、预报,对发现的隐患、出现的问题,要尽快解决。

五、防范措施

各县(市、区)要在地质灾害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隐患点;对地质灾害危险区、隐患点进行监测、预报,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方案的落实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县(市、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站在执政为民、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地质灾害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已成立了以贾联亭副市长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负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县(市、区)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管理;水利、气象、交通、城建、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威胁铁路、公路、电力、水利、城建、矿山等设施或企业安全的地质灾害,由危及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负责监测、预报,并进行治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二)抓紧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对当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的系统方案,是落实和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详细排查,编制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三)加强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集中培训、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扎实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

要按照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现场会要求,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地灾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就是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集中群众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打一场地质灾害防治的人民战争。

(五)落实经费,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日常管理,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及治理工作。并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建立责任单位承担地质灾害治理的机制。要积极探索,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力度,努力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

(六)完善各项制度,及时抢险救灾。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巡回检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值班制度。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在汛期24小时值班,每日至少与市局值班室电话联系一次,通报地质灾害信息;要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定期对重点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检查,特别是在汛期,应增加巡回检查次数,及时指导预防工作,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把详细情况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七)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建设、民政等部门的协作,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掌握水情、雨情、灾情,为制定和落实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和抢险救灾提供依据。

(八)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和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阶段建设用地预审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我市境内从事各类矿山资源开发的企业及资源整合后的矿山企业必须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用地和矿山办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

(九)加强检查,监督到位。

市国土资源局要组织开展巡回检查,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做好汛前检查,进一步落实各项制度,完善防治方案,增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反应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附件1: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成员名单

组 长:贾联亭 副市长

副组长:莫文山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有明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 员:和志胜 市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

董小清 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郭清洁 市公安局副局长

魏长卿 市民政局副局长

连建平 市财政局副局长

裴天德 市建设局副局长

李廉根 市交通局副局长

刘万堂 市水利局副局长

尹三旺 市林业局副局长

戴建军 市卫生局副局长

王建锋 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韩 楚 市旅游局副局长

陈发喜 市气象局副局长

李 荣 市武警部队副支队长

张灵芝 市地震局副局长

牛德文 市煤炭工业局总工程师

防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和志胜(兼)。

附件:晋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监测责任表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