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取他人银行存款犯罪案例

更新时间:2015-09-01 15: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本来是借用他人身份证到银行存款,却被身份证本人以存单遗失为由将存单挂失后并全部取走存款,显然身份证本人犯侵占罪,应按刑法中侵占罪的规定定罪量刑,这个案例告诫我们不要随意借用他人的身份证进行金钱的交易。

  【案情介绍】

  李某在亲戚张某经营的公司上班,张某曾用李某的身份证以李某的名义在银行存款20万元。后李某提出离开公司,张某退还其保存的李某的身份证。不久,李某到银行谎称本人存单遗失,将张某所存20万元存单挂失。几天后,李某将该笔存款全部取出。

  【案例分析】

  对于李某的行为如何认定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1、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因为张某用李某的身份证到银行办理存款,实质上是将该款项交给了李某保管,李某获得了对该款项的合法持有。后李某通过银行挂失等合法行为将钱取出自用,其行为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2、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挂失后取走他人存款,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我们认同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侵占罪的实质是将合法持有变为非法占有,构成该罪的前提条件是合法持有。刑法规定的侵占行为中,合法持有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遗忘物。刑法理论通说认为,代为保管必须是基于委托人的意思,即双方当事人应当就保管形成合意或者保管不违反财物所有人的意愿。

  上述案例中,尽管张某的银行存单是用李某的身份证办理的,但这不意味着张某将存款交给李某保管。若李某获得对存款的合法持有,必须是张某主动将银行存单及密码交给李某才能形成。而张某一直实际持有银行存单,并没有委托李某保管存款的意思,更谈不上李某对存款的合法持有。

  从李某获得对存款的实际持有来看,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李某对于存款的所有权归属是明知的,其非法占有目的自其向银行挂失该存单时就暴露无遗;存单在张某处保存,李某却谎称存单已丢失。李某向银行申请挂失,就是要将账户内所存款项据为己有。李某向银行挂失而后取走存款,是其实施诈骗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因此,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张某的财产保管人即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将张某的财产非法占为己有,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55196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误导他人犯罪的行为,属于犯罪吗?
如果是故意教唆他人犯罪,则有可能构成犯罪。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异同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这是犯罪主观心态的区别,简单来说,过失在主观心态上来说,不希望犯罪发生,但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导致犯罪的发生。故意就是积极的渴望犯罪
购买二手电动车不退怎么办?
你好建议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
在实体店买衣服,这种情况可以投诉吗?
您好,建议您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解决,如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在美容院被诱导消费12800,没有合同,没有发票,但有转账记录。你能退款吗?
发票不仅是购物的凭证,更是消费者维权的基本证据。
左手两个手指残疾可以申请驾照吗
左手两指残疾申请驾照的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咨询车管所或专业医生。车管所可提供驾照申请的具体要求和流程,而专业医生能评估残疾程度及其对驾驶能力的影响。选择处理方式时,
我卖了账号,被找回了但不是我找回的
除了报警外,您还可以尝试与卖家协商解决。如果卖家同意归还账号或给予您一定的赔偿,那么您可以考虑和解。同时,您还可以联系交易平台或客服部门,寻求他们的协助和调解,
工作了,一个月20天不想干了,但是公司要我下一月才可以走领完20天的工资
除了去劳动局投诉,您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维护权益:1.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尽量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2.申请劳动仲裁,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争议。3.如果仲裁结果
我刚刚被骗了1800元,怎么找回
被骗后应立即采取行动。首先保存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其次向公安机关报警,阐述被骗经过并提交证据;最后可咨询律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提起民事诉讼,追回损失。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