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法律关系

更新时间:2019-03-03 11:5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工、护工等这些最底层的劳动者,以及我国有的国营民营企业的工人,十年如一日的劳作仅凭可怜的工资养家糊口,《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表明劳动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翻开劳动法的条文,都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它所包含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民工、护工等这些最底层的劳动者,以及我国有的国营民营企业的工人,十年如一日的劳作仅凭可怜的工资养家糊口,《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表明劳动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翻开劳动法的条文,都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它所包含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等规定被统称为“劳动基准”,是法律给用工单位划的“底线”,也是法律规定用工单位给劳动者最起码的待遇。任何用工单位给劳动者的待遇只能高于劳动法的规定,不能低于劳动法的规定,这种规定是一种强制性规定,容不得半点讨价还价。但是《劳动法》到今天还能很好地实施,这必须解决《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与劳动单位的用人实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不平等

  (一)劳动力供需状况决定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二)劳动力之人身特性决定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第二节 形式上平等,但实质上不平等的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一)民事法律无法调整实质上不平等的劳动法律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第三节 结合劳动法律关系的社会法属性分析当前司法中的三个问题

  (一)裁判依据的探寻应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二)对仲裁时效之规定应按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予以解释

  (三)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应当限制调解的适用

  从珠三角发端,进而波及全国的“民工荒”令人震撼,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民工爬上高楼以死相挟讨要工程欠款,说明民工在“劳动歧视”上,受到了不平等待遇。这类事件频发不穷。

  2005年2月,上海《外滩画报》有关《上海现代“包身工”生存状况调查》,披露了护工堪忧的生存状态,而他(她)们仅凭可怜的工资飘摇在大都市的最底层,这种情况在各地均有出现。

  在我国有的国营、民营企业里,让工人利用休息日加班,甚而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诸如春节,你就甭提加班工资,咱这是计件,你干了多少活,就给你多少钱!普通工人又敢说什么!

  “人民网”上有一篇网友评论,说《劳动法》是平衡劳资关系的大法。管中窥豹,可以想见普通公民对《劳动法》的认识,《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它是一部劳动者的保护法,决不是平衡劳资关系的大法。《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表明劳动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翻开劳动法的条文,都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它所包含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等规定被统称为“劳动基准”,是法律给用工单位划的“底线”,也是法律规定用工单位给劳动者最起码的待遇。任何用工单位给劳动者的待遇只能高于劳动法的规定,不能低于劳动法的规定,这种规定是一种强制性规定,容不得半点讨价还价。但是《劳动法》到今天还能很好地实施,这必须解决《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与劳动单位的用人实质法律关系。

  完善劳动立法是真正解决“民工荒”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奠定了规范劳动关系的基础。但是,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具体规定还有很多不足。企业主正是利用了劳动法不严谨之处延长工作时间。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在这个规定中,“协商”的含义就是不确定的,正常理解应当是双方取得一致也就是说只在劳动者同意,延长工时才是合法的,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则被理解为劳动者必须执行用人单位关于延长工时的决定。企业主往往占用更多的休息时间安排工作,从劳动法的角度,劳动者的休息权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保护。[page]

  第一节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

  实质上的不平等

  (一)劳动力供需状况决定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就业人员7亿3千万,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亿4千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据此推算,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约为一千万,此仅仅为城镇登记失业部分,加上隐形的和农村的,再加上每年递增的部分,数量非常庞大,据某些学者估计,现今失业人口大约在2亿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大国人口的总数。我国就业压力沉重是不争之事实,劳动力大量过剩,供大大过于求,在这种状况下,劳动者要得到一个岗位相当不容易,整个劳动力市场呈现买方主导局面。劳动力不同与其他商品,其他商品在呈现买方市场时,投资就会萎缩,商品减少,市场就会趋于均衡,而劳动力附着于人身,其无法在一定时间内减少,劳动者为了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存就必须进入市场进行劳动,整个劳动力市场就会呈现一种偏激状态。劳动者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可以充分选择并且压低工资水平、减少福利等等,劳动者弱者地位突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总处于一种附合地位。近日在东北某高校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在试用期不要钱,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在“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下,劳动者宁愿放弃作为生存所必需的薪金,放弃某些作为社会中人的基本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任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去“自由”缔约,那么在很多情况下,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将只是让他或她得以继续劳动所需的最低报酬,而非给予他或她作为社会中人最基本存在所需的报酬。在现今社会中事实亦的确如此,据《广州日报》载,以《"洗脚妹"生存状态调查》为题报道:深圳数万名大多是18岁至25岁的外来洗脚妹,她们手长时间浸在药水和接触湿毛巾,致使许多洗脚妹患上风湿性关节炎、指掌角化症、真菌癣等病。这些危及个人基本权利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宁愿放弃诸如休息、健康、福利等等基本的权利出卖劳动力,并且这一切都披着自愿、自由的平等外衣以合同的形式在进行着。这种平等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实质上的平等,是实质上的不平等。

  (二)劳动力之人身特性决定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在排除供需状况条件的情况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交易过程中也很难平等,这主要是由客体——劳动力的人身特性决定的。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劳动力与劳动者的人身紧密相连,劳动者进行劳动时是利用其人身产生劳动力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交易的对象是劳动力而非劳动力创造的物品,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就把自己的劳动力交付给用人单位支配,劳动者的人身亦同时受到用人单位的支配。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大工厂是以进门者放弃一切自治为特征的”。梁慧星教授在《中国是否需要体育产业法》一文中谈到:“这是因为雇佣合同是劳动合同,它是劳动者把自己的人身自由交给了雇佣人,如果允许签订长期的甚至无期限的劳动合同,等于一个人人身自由就丧失了,因此,各国限制雇佣合同的期限”。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前,其有权利选择交付劳动力的对象,二者具有一定的平等性,但一旦建立劳动关系,这种平等即因劳动力及劳动力附着的人身被支配而改变,双方从平等走向实质的不平等。虽然劳动合同和法律仍然载明了双方应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双方已不可能平等,除非借助某种外力的干预。[page]

  第二节 形式上平等,但实质上不平等的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一)民事法律无法调整实质上不平等的劳动法律关系

  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法律关系也可由民事法律调整,如显失公平的合同,但这只是民事法律的特殊调整,是其中的特例,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也平等与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在民事法律调整中应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即实质上平等是绝大多数的,实质上不平等是极少数的。民事法律主要针对形式和实质均平等的法律关系予以调整,平等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事法律上的具体体现,是民事法律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当事者才能真正做到意思自治,通过意思自治来实现自己的自由意愿,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者各方的权益。倘若在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不能呈现平等,或者说呈现的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实质上的不平等,那么当事者各方达成的意愿只能说是强者的意愿,弱者的无奈,而非真正的自由表达。此时再用民事法律,用民事法律的原则、精神去调整它,那将是无益的,因为民事法律设计的前提是主体平等,它在平等这一前提下分配权利义务,而主体实质上不能平等时,再用民事法律去分配权利义务就不是立法本来的初衷,违背了立法的本意。此非但不能达到调整之效果,反而以法之名确认了这些实质上的不平等,这样将只会对法律功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处于垄断地位的天然气公司在供气前向用户搭售然气灶具,虽然双方用书面合同表明用户可自愿选择买或不买,但很显然双方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在实质上无法平等,用户无法做到意思自治,用户的权益将受到损失,如果适用民事法律的理论,很难对此予以公平调整。就劳动法律关系而言,笔者并不否认存在实质上平等的例子,但平等却是极少数的、特殊的,不平等是多数的、一般的。因而用民事法律对劳动法律关系予以调整是不适宜的。

  (二)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人生而应平等,但事实却非如是。人的出生就是不平等的,不平等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不平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不可避免之事实。哲学教授何怀宏在《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一书中谈到:“要坚持形式的平等就必须允许实质的不平等,而你若坚持实质的平等就要破坏形式上的平等。你不可能两者兼得,而只能两者择一。”社会法就是这样一种部门法,它针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运用自身不平等的法律形式去达到社会生活中实质上的平等,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到肯定的辩证过程。社会法是国家为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通过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的一种立法。它属于公私法以外的第三法域,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利益,调整对象往往是传统的私法主体,当事者各方的关系是在形式平等的掩盖下,存在着实质的不平等。调整方式多是国家通过创制单行法律、法规、规章等等,对所有权、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等等传统私法权利予以严密限制,直接由法律规定以往由各方自行约定的内容,在排除当事者完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约定自由权利。它的法律原则是向弱者倾斜和保护弱者,在立法上倾向于弱者,赋予弱者更多的权利,更多的权利实现渠道、权利救济渠道。在具体的渊源上,各国多是以单行法律呈现,如单独制定劳动、消费、教育、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

  劳动法律关系所具有的形式上平等但实质上不平等特性,以及此特性在数量上的普遍性决定了其应由社会法予以调整,由于受社会法调整便具有了社会法的属性。劳动法律关系从行政法律属性到民事法律属性,再到社会法属性,完成了从人身依附到形式平等,再到实质平等的社会进步过程。当确定了劳动法律关系应具有社会法属性,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就应当依据社会法的原则对裁判前提予以解释,依据社会法的原则对漏洞予以弥补[page]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83766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与就业单位的劳动关系是什么?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
如何确定员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确定的方式如下: 1、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
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用人单位管理劳动者,获取劳动者劳动成果,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劳动法实施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在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确认劳动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以及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都属于劳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民事关系吗?
你好双方是劳动关系的可以追问
老板和用人单位是否是劳动关系?
要看是股东还是聘请的工作人员
劳动法中如何处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条文很多,你具体想咨询的法律问题是什么?
员工离职当月,公司不得缴纳社会保障
您好,要看劳动合同及单位规章具体怎么约定,一般由单位缴纳
请问灵活就业保险可以累积小孩入学积分吗
灵活就业保险累积入学积分是常见的做法,但具体规则因地而异。通常,积分与保险缴纳年限、基数等相关。选择处理方式时,应先了解当地政策,再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保险方
我是借款人3分利润现在年龄大了钱还上怎么解决
借款需还,方式多样。1.协商还款计划,灵活解决。2.起诉至法院,要求强制执行。3.涉嫌诈骗时,报警处理。根据情况选择合适方式。
KTV服务员17岁没有成年违法吗
KTV雇佣未成年服务员的处理方式取决于工作性质。若工作安全合法,如简单服务岗位,则不违法。但如涉及危险或有害健康的工作,则可能违法。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未成年
夫妻共同财产会被拍卖吗?单方欠钱七万已经还四万了
夫妻共同财产受法律保护。面对拍卖风险,可协议分割财产并经债权人认可,或提出异议证明债务为个人性质。具体操作需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以确保权益不受损害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