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原则

更新时间:2022-05-23 11: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一般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要求民事主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一般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其性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会产生模糊性。诚信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确定性,是未形成的法规。立法者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类似大魔包的“空筐结构”,就是为了使其保持相当长的寿命,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对它的新的解释自然将使既有的条文拥有新内涵、新的生命力。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起源和发展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根据罗马法的诚信契约,债务人不仅要依据契约条件,而且要依据诚实观念完成契约规定的给付,依裁判官法的规定,当事人因误信有发生债的原因而承认债务,实际上该原因并不存在时,可以提起“诈欺之抗辩”,以拒绝履行。

  根据市民法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因错误而履行该项债务时,可以提起不当得利之诉,请求他方返还已履行的财产。如果尚未履行,可以提起“无原因之诉”,请求宣告其不受该债务的拘束。

  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依诚信方法履行。

  1863年的《萨克森民法典》第158条规定:“契约之履行,除依特约、法规,应遵守诚信,依诚实人之所应为者为之。”

  由于19世纪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诚信原则尚未受到资产阶级民法典的足够重视,而仅仅适用于契约的履行。19世纪末叶以后,法律从个人本位向团体本位发展,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

  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第157条规定:“契约应斟酌交易上之习惯,遵从诚信以解释之”。第242条规定:“债务人负有斟酌交易上之习惯,遵从信义,以为给付之义务。”

  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信为之。”这就将诚信原则的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

  法律上的诚信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是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要求,是一般诚信的法律化

  四、诚实信用原则的特点

  1、补充性(指诚信原则对法律关系的内部修补作用)[page]

  2、不确定性(即诚信原则对法律具体规定不足的补救作用)

  3、衡平性(即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1、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功能(即指导当事人正确进行民事活动,相当于行为规范功能);

  2、完善立法机制,承认司法活动能动性(即授予自由裁量权功能,“法官造法的空白委任状”);

  3、有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有助于保障交易安)

  六、诚实信用原则的地位

  由于诚实信用原则功能在实践中的凸显,诚实信用原则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学者谓之“帝王条款”。 所有具体的民事立法均不得违反该原则或对该原则有所保留。

  它不但是意思自治原则的修正与必要限制,也与公平原则有同等价值,同时它还衍生出类如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情势变更等众多下位原则。它适用于契约的订立、履行和解释,扩及于一切权利的行使和一切义务的履行。

  也有学者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应从帝王的宝座退位,作为意思自治原则的例外或补充。

  七、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表现

  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诚实,不弄虚作假,不欺诈,进行正当竞争;

  2、民事主体应善意行使权利,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方式来获取私利;

  3、民事主体应信守诺言,不擅自毁约,严格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履行义务,兼顾各方利益;

  4、在当事人约定不明确或者订约后客观情形发生重大改变时,应依诚实信用的要求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八、诚实信用原则相关法律表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六条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 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page]

  第六十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九十二条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违背诚实信用协议有用吗
违反诚实信用的合同并不必然无效。如果该违反诚实信用的合同同时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合同无效。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样无效。同时,如果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该民事法律行为也将被认定为无效。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哪些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内容包括: 1. 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 2. 当事人应依善意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 3. 当事人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对约定的义务要忠实履行。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合同是不是无效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合同是否无效,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而言,若合同系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或者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则此类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在判断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 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以确保其能正确理解并承担合同义务。 2.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合同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任何虚假或欺诈性的表示均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3. 合法性: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被视为无效。同时,若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该行为同样无效。另外,任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将被认定为无效。最后,若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样会被判定为无效。
相关知识推荐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履行知识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律师解答动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这有很大风险。朋友贷款打到你账户再转给他,可能涉及贷款用途违规,若朋友不还款,你可能被牵连。提供身份
汪健律师
汪健律师
14分钟前
首先要注意搜集事故发生的相关证据,以确定能够达到起诉立案的基本条件。起诉到法院后可以申请伤残鉴定,根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8分钟前
工作七天被辞退是有工资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应得的回报,无论工作时长,只要提供了劳动,单位就该
您好,您具体遇到了哪方面的法律问题。
您好,您具体遇到了哪方面的法律问题。
我也要提问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下载低至¥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