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赔偿金月工资的计算,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具体如下:
1.根据这些规定,员工月平均工资是按照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应得工资来计算平均值。
2.如果员工在该单位工作不满12个月,则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来计算平均工资。
这一规定明确了月平均工资的时间范围和计算基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找法网提醒,应得工资,作为计算月平均工资的基础,其构成相对复杂。
1.根据法律规定,工资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2.应得工资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包括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奖金、津贴(如岗位津贴)和补贴(如餐补、交通补贴等)、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员工的应得工资,也是计算月平均工资的重要依据。
3.虽然应得工资是计算月平均工资的基础,但由于存在工资扣减的情形,员工实际到手工资(实发工资)一般会少于应得工资。
这些扣减情形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用人单位从员工工资中代扣或者代缴的其他费用等。
在计算月平均工资时,除了需要明确应得工资的构成外,还需要注意月平均工资的计算限额。根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实施条例的规定,月平均工资存在最低和最高的限额。
1.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那么应当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来计算。这一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权益。
2.如果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那么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
并且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这一规定旨在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益,避免经济补偿金过高给用人单位带来过大的经济负担。
3.在计算平均工资时,对于出勤天数少于21.75的月份,法院一般会剔除出去。同时,工伤期间工资低于社平工资60%的,以上年度社平工资的60%计算。
这些特别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月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