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一般拖欠30天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自然月结束的30天内结算工资,超过这个时间即构成拖欠工资。
1.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这里的“按月支付”意味着工资应当以月薪的形式发放,并且应当每月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未能在自然月结束的30天内支付工资,即视为拖欠。
2.《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也进一步强调了工资的支付时间和方式,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
(1)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
(2)虽然具体的发薪日期可以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约定,但只要单位每月支付一次工资就是合法的。
(3)这并不意味着单位可以无限期地拖延支付工资,一旦超过约定的支付时间或法律规定的30天期限,就构成了拖欠工资。
3.如果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等原因暂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的,需要与本单位工会协商一致,并可以延期在一个月内支付劳动者工资。
但这一延期支付需要告知全体劳动者,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找法网提醒,面对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劳动者应该如何处理?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劳动者可以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寻求和解。
2.如果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者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组织会协助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以期达成调解协议。
3.如果调解不成或者劳动者不愿调解,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依法进行仲裁,并作出裁决。
4.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劳动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事实。
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工作证、工作牌、个税完税证明、暂住证、考勤记录等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和拖欠工资情况的证据。
在拖欠工资的案件中,劳动者需要提供哪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需要搜集以下证据:
1.劳动者需要提供能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
(1)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工作证或工作牌、有公司名称的工装、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等。
(2)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主张工资权益的基础。
2.劳动者需要提供能证明拖欠工资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包括考勤记录、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等。
这些证据可以证明用人单位未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者主张工资权益的重要依据。
3.劳动者还可以提供其他与拖欠工资有关的证据,如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这些证据可以进一步证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事实和劳动者的主张。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提供的证据必须真实、合法、有效,并且需要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