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4-08-27 08: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扰乱公共秩序罪,指聚众扰乱公共场所和交通秩序,抗拒执行职务且情节严重的行为。本文详细解析了扰乱秩序的行为类型及法律后果,帮助读者了解并遵守法律。
一、
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什么意思
1.扰乱公共秩序罪,在法律上特指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
2.扰乱公共秩序罪,涵盖了聚首纠集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扰乱公共场所和交通秩序的行为,且这种行为必须达到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并情节严重的程度
3.扰乱公共秩序罪不仅侵犯了公共场所和交通秩序的正常运行,更对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
二、
扰乱秩序的行为类型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类型多样,且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的行为。这类行为可能导致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等无法正常进行,即使尚未造成严重损失,但也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了破坏。
2.扰乱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秩序的行为。这包括在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制造混乱,以及在公共汽车、电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扰乱秩序。
3.非法拦截或强登、扒乘交通工具,以及破坏选举秩序等行为,也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范畴。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
扰乱秩序的法律后果
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和处罚措施。一般来说,根据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会给予警告、罚款或拘留等不同的处罚。
1.对于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的行为,如果情节较轻,可能会受到警告或罚款的处罚;如果情节较重,可能会导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可能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
2.对于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扰乱秩序的行为,根据具体情况,也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1)非法拦截或强登、扒乘交通工具的行为,可能会受到罚款或拘留的处罚;
(2)破坏选举秩序的行为,则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部分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并不会受到过于严重的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危害性和违法性。
你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还有疑问吗?来找法网,为你提供法律问题的专业解答,帮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扰乱公共秩序是什么罪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标准是: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扰乱公共生活秩序,妨害社会管理
以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为例,构成此罪首先要满足“聚众”,也就是行为人为三人以上,其次要有扰乱公共管理秩序或者抗拒、阻碍治安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最后需要造成一定严重的后果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多次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多次组织、资助他人非法聚集,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是什么意思?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客体是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扰乱公共场所或交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主体是一般犯罪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什么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法律分析: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合法的社会状态。具体表现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生产秩序、经营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医疗卫生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的活动秩序、公共交通秩序、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等。客观方面表现为扰乱公共秩序,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各种行为,如扰乱丈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的行为;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的行为;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