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贷款合同在何时可以取得
更新时间:2023-10-28 15:0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购房贷款合同在银行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取得,一般在行为人提出申请后,银行会在3天内回复。需要注意的是,购房贷款合同的内容有贷款种类和用途、贷款的期限等。
一、
购房贷款合同在何时可以取得
购房贷款合同在贷款审批通过后可以取得
递交房贷申请后三天内可以收到银行回复,银行内部批呈、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手续需要约十个工作日,交易中心发放他项权证后银行于三个工作日内放贷。
《贷款通则》第二十五条
借款人需要贷款,应当向主办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经办机构直接申请。
《贷款通则》第三十条
贷款人要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期发放贷款。贷款人不按合同约定按期发放贷款的,应偿付违约金。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用款的,应偿付违约金。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
登记机关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核。凡权属清楚、证明材料齐全的,应当在受理登记之日起7日内决定是否予以登记,对不予登记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
以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证书的房地产抵押的,登记机关应当在原《房屋所有权证》上作他项权利记载后,由抵押人收执。并向抵押权人颁发《房屋他项权证》。
二、
购房贷款合同的内容
找法网提醒您,房屋贷款合同的内容有:
1.贷款种类和用途。贷款的种类为住房抵押贷款,贷款只能用于购、建、修自住住房,不得挪作他用。
2.贷款的金额和利率。贷款金额最多只能为购房款或修建住房投资额的70%,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3.贷款的期限和还款方式。贷款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十年。还款方式一般有两种:月均还款法和累进还款法。
4.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5.违约责任。

三、
购房贷款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
购房贷款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请问购房合同和贷款合同什么时候可以拿到
法律分析:购房合同一般是一式四份,银行一份做贷款使用,开发商一份,房产管理局一份作为注册备案,最后就是你自己一份。在签订的时候就能拿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购房贷款合同何时拿
购房贷款合同在贷款审批通过后可以拿。递交房贷申请后三天内可以收到银行回复,银行内部批呈、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手续需要约十个工作日,交易中心发放他项权证后银行于三个工作日内放贷。
<br/>
法律依据:<br/>
《贷款通则》第二十五条<br/>
借款人需要贷款,应当向主办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经办机构直接申请。
<br/>
第三十条<br/>
贷款人要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期发放贷款。贷款人不按合同约定按期发放贷款的,应偿付违约金。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用款的,应偿付违约金。
<br/>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br/>
登记机关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核。凡权属清楚、证明材料齐全的,应当在受理登记之日起7日内决定是否予以登记,对不予登记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br/>
第三十四条<br/>
以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证书的房地产抵押的,登记机关应当在原《房屋所有权证》上作他项权利记载后,由抵押人收执。
并向抵押权人颁发《房屋他项权证》。
购房贷款合同何时拿呢
在交完首付后,双方就能签订购房合同。一般情况下,等银行的贷款批下来了,开发商交首付之日就是签正式购房合同之日,也可以跟售楼处商议好一个时间,但是最晚不会超过一个月。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