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更新时间:2024-01-12 19: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包括加强法治宣传;对未成人进行引导或者心理咨询等。未成人犯罪一般是不构成累犯的。未成人犯罪构成刑事犯罪的,是会留下案底的。
一、
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辐射力。走进学校和社区、对未成年进行法律宣传,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指派相关人员做法制辅导员到各中小学讲法制课,用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得到警示,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
2.完善组织网络,与社会各方协调,努力形成帮助失足青少年的网络合力。引导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选派专门人员共同参与到关心、帮教、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中来,让他们担当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调解员。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向他们伸出爱心之手,深入到学校、村街和社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及单亲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形成网络合力。
3.案件延伸服务,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而法院只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加强教育和引导也是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有效途径。这样就会达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也会取得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二、
未成年犯罪是否为累犯
未成年犯罪不是累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找法网提醒,也就是说,如果犯第一个罪的时候未满十八周岁,即使犯第二个罪时已满十八周岁,也不构成累犯。

三、
未成年犯罪会有案底吗
未成年犯罪案底视情况而定。如果构成刑事犯罪,会留有案底。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依法处置?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置规定为:
1. 根据法律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5.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的?
未成年犯罪的处理原则如下:
1. 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按照所触犯的罪名进行定罪量刑。
2. 已满十二周岁但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若触犯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特定罪名,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等,则应当负刑事责任。
3. 对于不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此不负刑事责任。
对于依照上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因不满十六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需负责进行管教;在必要时,可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如何处罚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规定:
1. 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担刑事责任,但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2. 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和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特定罪名时,应负担刑事责任,同样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3. 对依照上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应给予从轻或减轻的处罚。
4. 对于因不满十六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负责管教,必要时可进行专门矫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