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10-11 00: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是被告对自己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举证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是15天。行政诉讼的证据种类有书证、物证等。
一、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有哪些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有:
被告对自己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此时适用的就是举证责任倒置。
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按照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本来应当配置给一方当事人的客观举证责任,可以通过法律上的明确规定等转移给另一方当事人承担。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
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二、
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
找法网提醒您,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是15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且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三、
行政诉讼的证据有哪些
我国行政诉讼中所包括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以及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且所有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方为谁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
1、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2、原告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
3、原告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应当提供其曾经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注意,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同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如果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可以提供证据。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谁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法律规定由特定的当事人对特定的事项所承担的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成立的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并不对所有待证事实都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在某些事项上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具体而言,被告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如果被告不提供证据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将被视为没有相应证据。然而,如果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第三人可以提供证据。
谁承担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法律分析: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法律规定由特定的当事人对特定的事项所承担的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成立的责任。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不能证明其诉讼主张成立的,将承担败诉或不利后果的法律制度。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通常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他们必须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一规定确保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透明度,也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果被告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行政行为,那么法院可能会判定该行政行为无效或违法,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制度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