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掺假的含义及其法律解读
更新时间:2023-10-04 01:1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掺杂掺假的含义是生产者、销售者将销售的商品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低质量、劣质商品等,其法律解读是根据刑法中销售金额五万元到二十万元的金额,是会被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
掺杂掺假的含义及其法律解读
掺杂掺假的含义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将其生产、销售的商品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低质量、次品、劣质商品,使其达不到质量标准,或者在商品的包装、标签等上加入虚假成分和性能,以达到骗取消费者的目的。
掺杂掺假法律解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其中,“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将其生产、销售的商品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低质量、次品、劣质商品,或者在商品的包装、标签等上加入虚假成分和性能,以达到骗取消费者的目的。
二、
掺杂掺假属于非法经营罪吗
找法网提醒您,销售在在商品中掺杂掺假的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应认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的行为。犯此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
掺杂掺假行为有哪些特征
1.掺杂、掺假行为以牟取非法利润为目的,行为的动机是故意的。
2.掺杂、掺假行为的对象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行为方式是破坏产品的正常组成成分或有效成分比例,而以假充真是用假的当真的。因此,掺杂、掺假行为不同于以假充真。
3.掺杂、掺假行为的结果是使产品的成分或含量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或合同的要求,但并不排除被掺杂、掺假的产品中仍有有效的成分。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掺杂掺假行为如何认定
掺杂掺假行为认定:只要是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行为就是掺杂掺假,例如:橄榄油标签注明是100%纯橄榄油,结果为50%纯度的橄榄油,这就是掺杂掺假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严重的可能还涉嫌犯罪。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一)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四)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六)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七)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掺杂掺假行为怎么样认定
掺杂掺假行为认定:只要是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行为就是掺杂掺假,例如:橄榄油标签注明是100%纯橄榄油,结果为50%纯度的橄榄油,这就是掺杂掺假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严重的可能还涉嫌犯罪。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一)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四)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六)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七)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买东西掺假掺杂
法律分析:私下交易买到假货,报警不一定有用,除非是涉嫌诈骗,警方才会受理。但可以在受到侵害情况下,寻求警方帮助,在能联系上对方的情况下,通过公安机关协调处理。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 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3. 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4.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