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主体和客体
更新时间:2023-01-09 17: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客体是劳动行为。劳动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签订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采用书面形式,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签订的等。
一、
劳动合同的主体和客体
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行为。找法网提醒您,实施劳动行为,完成劳动任务是劳动者的首要义务。由于劳动关系所指向的是劳动行为,所以,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必须加入到用人单位的生产和工作中去,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对内享受本单位职工的权利,承担本单位职工的义务。
二、
劳动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
劳动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存在能够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当事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三、
劳动合同期内离职怎么处理
劳动合同期内离职的处理:在合同期内的,劳动者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包括哪些
能够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包括:已满十六周岁的劳动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最迟不能超过一个月来订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什么
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必须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劳动合同法主体特定吗,在劳动合同法中,劳动合同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吗?
劳动合同法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与其他合同相比较,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不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