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拆迁补偿过低怎么办

更新时间:2022-05-23 11: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房屋拆迁补偿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诸多客观因素,导致房价和地价的虚高,因此造成了诸多不能够单单用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解决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相结合的补偿方式,那么房屋拆迁补偿过低怎么办?阅读完以下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一、房屋拆迁补偿过低怎么办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裁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依照本条例规定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提供拆迁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房屋拆迁补偿过低怎么办

  二、房屋拆迁补偿多少

  1、房屋补偿费(房屋重置费),用于补偿被拆迁房屋所有权人的损失,以被拆迁房屋的结构和折旧程度划档,按平方米单价计算。

  2、周转补偿费,用于补偿被拆迁房屋住户临时居住房或自找临时住处的不便,以临时居住条件划档,按被拆迁房屋住户的人口每月予以补贴。

  3、奖励性补偿费,用于鼓励被拆迁房屋住户积极协助房屋拆迁或主动放弃一些权利如自愿迁往郊区或不要求拆迁单位安置住房,房屋拆迁补偿费的各项标准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加以确定。

  由宅基地区位补偿价、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构计算公式为:房屋拆迁补偿价=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宅基地面积+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

  三、房屋拆迁补偿计算标准

  1、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合法拥有房产评估价格+房屋装修装饰商定补偿金额(或经评估确定的房屋装修装饰补偿金额)。

  2、房屋拆迁补偿差价=合法拥有房产评估价格+房屋装修装饰商定补偿金额或经评估确定的房屋装修装饰补偿金额)-被拆迁人获得调换产权的房屋的评估价格。

  法律依据: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

  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关补偿协议的事项。

  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的房屋拆迁补偿过低怎么办相关内容。综上所述,如果认为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过低,千万不要签订任何补偿协议,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启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争取提高补偿标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找法网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拆迁赔偿不合理怎么办
对于拆迁补偿不合理的申诉流程如下:首先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出裁决申请;如对裁决结果有异议,可进一步申请行政复议;最终,对复议结果仍不满意者,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每一步操作都需依法进行,以确保个人权益得到妥善保障。
征地赔偿不公平不合理怎么办
遇到征地补偿不合理的情况,可以先尝试与征收方进行友好协商,明确表达自身诉求。若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复议结果仍无法让人满意,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在每个步骤中准备好充足的证据和理由。我们始终致力于保护被征地者的权益,确保补偿公平合理。
公司搬迁补偿金不合理怎么办
公司搬迁补偿不合理时,员工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应对: 1. 如果愿意前往新地点工作,应与公司签订变更协议。 2. 不愿前往的,应要求公司支付合理的经济补偿金。 3. 若公司拒绝给予合理补偿,员工可以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 4. 保留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搬迁通知等,以支持个人的主张和权益维护。
律师解答动态
根据您描述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社保实务中是可以操作的。我来为您分析一下具体处理方式:首先,您自行缴纳的
三个月做三期鉴定?鉴定啥的?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5分钟前
关于您90年代代课7年能否补缴社保的问题,我结合现行政策为您分析如下:从政策层面看,确实存在允许补缴
社保局和公司吧,这个大概率公司多扣你。
自己走就可以了。这个不是我。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48分钟前
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商场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有义务保障顾客的人身安全。如果商场未能妥善固定射灯导致您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2小时前
您好,关于商铺水表损坏导致未缴纳水费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实务经验,我为您分析如下:首先需要明确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