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员工试用期最长是多久

更新时间:2021-07-28 13:52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劳动者入职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但是试用期的约定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期限。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劳动法员工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

劳动法员工试用期最长是多久

  员工试用期最长为六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劳动法员工试用期最长是多久

二、

试用期的注意事项

  在试用期问题上,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试用期是一个约定的条款,如果双方没有事先约定,用人单位就不能以试用期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就试用期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试用期条款才能成立。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充分表达各自意见,并就合同条款取得一致后达成的协议。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条款。

  (二)同时劳动合同法限定了试用期的约定条件,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应当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

  这些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还包括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不能因为试用期的身份而加以限制,与其他劳动者区别对待。

  (三)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也就是说,不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的是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还是三年、五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如果约定了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的前一段期限(比如可能是三天、五天或者一个星期,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是试用期,试用期是包括在整个劳动合同期限里。不管试用期之后继续订立劳动合同还是不订立劳动合同,都不允许单独约定试用期。

  (四)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体现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大体平等。

  如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中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五)禁止设定变相试用期。

  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约定试岗、适应期、实习期,这些都是变相的试用期,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将劳动者的待遇下调,方便解除劳动合同。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当明确这些情形按照试用期对待。

三、

不合法的试用期

  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但现实生活中,少数用工单位会不合法的约定试用期。

  以下六种情形均不得再次约定试用期:

  一是劳动合同期满续订劳动合同的;

  二是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三是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劳动者工作岗位变更的;

  四是用人单位招用同一劳动者且上次招用时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已实际履行或者已部分履行的;

  五是用人单位与初次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指令性安置的复退军人以及军转干部随调家属等政策性安置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

  六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劳动合同的试用期,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劳动法员工试用期最长是多久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你好。劳动合同签订一年,最长试用期多久
对于签订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其试用期最长为一个月。重要的是要注意,试用期是包含在合同期限内的,不能单独约定。此外,试用期的工资也必须符合法定最低标准。在试用期的管理上,必须确保合法合规。
劳动期限试用期是几个月?
针对劳动期限试用期的问题,试用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具体时长取决于劳动合同期限,例如合同期限在三个月以上但不满一年的,试用期应在一个月以内;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超过二个月。同时,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以保障劳动者权益。
试用期法律规定提前多久辞职
针对试用期内的辞职问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1. 提前至少三天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意向。 2. 在提出意向后,与直接上级或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明确表达辞职意愿。 3. 提交书面辞职申请,并在申请中注明最后的工作日期。 4. 在办理工作交接过程中,确保工作的平稳过渡,以免影响团队运作和项目进度。 5. 如遇特殊情况,建议及时咨询法律专家或劳动仲裁部门,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律师解答动态
您好,您遇到离婚问题了吗?
颂威律师
颂威律师
5分钟前
你好,请问是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吗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7分钟前
在四川达州,如果你是1976年出生,按照当地政策,在2025-2029年退休的职工,社保缴费计算年限
潘为律师
潘为律师
10分钟前
可以与对方先沟通协调,协调不成可以进行诉讼。
陈家麟律师
陈家麟律师
17分钟前
你好简单说一下案情时间
耿正义律师
耿正义律师
21分钟前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