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法的部门归属

更新时间:2014-07-14 15:0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循环经济法部门归属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定位,实际上反映了一国对循环经济的本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程度,也反映了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同状况。围绕循环...

  循环经济法部门归属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定位,实际上反映了一国对循环经济的本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程度,也反映了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同状况。围绕循环经济法的部门归属问题,学界形成了以下代表性观点。

  (一)循环经济法

  属于环境法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法的出现解决了环境法的终极难题。循环经济虽然与经济有关,但其立法的目的、内容大多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及其管理有关,其所遵循的生态规律和3R原则主要是环境资源法的规律和原则。传统环境法只注重在环境问题的层面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没有把视角放大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循环经济法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传统环境法的不足。循环经济法是环境法发展的必然,循环经济法应该归属于环境法。

  (二)循环经济法属于经济法

  现在,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主要依据有四:一是从词语上来看,既是循环经济法,首先表明其属于经济法。循环经济最早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出现的,循环经济法是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它的重心在于“经济法”,“循环”只是它的目标理念;二是从立法成果来看,体现了循环经济法的经济法归属;三是理论研究支持循环经济归属于经济法;四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印证了循环经济法的经济法归属。总之,学者们认为,经济法从诞生之日起就为实现“政府适度干预经济”而努力,通过政府的调控促使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从而达到社会期望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循环经济立法当然归属经济法。

  (三)循环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法的出现源于环境法的发展,但它是环境法与经济法的交叉法,肩负环境法与经济法双重职能。它解决的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模式和环境保护三方面产生的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单纯的经济法、资源法或环境法都无法解决在三个部门综合基础上产生的这一问题,将循环经济法定位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四)循环经济法的法律部门归属不宜过早界定

  这种观点认为,人为地将循环经济法归属于经济法或环境法都是不科学的。第一,这种分类方式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相背离。用立法保障和推进循环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利益所驱动的。各国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主要是为了改变现状,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至于循环经济法属于哪个法律部门并不是主要的讨论方向,也没有必要。第二,人为划分循环经济法的部门性质将会导致法律系统性、有效性的缺失。英美法系在立法和法学理论研究上已逐渐脱离传统的划分方式,而是根据需要来制定法律。循环经济立法也是现实需要,部门法性质划分割裂了理论与现实的联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环境保护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10324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经济法方面律师
需要律师帮助的话,可以电话跟律师联系。
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建议阅读一些法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或者课本,这是一道论述题。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对吗,办案时间有期限吗?
刑事案件公安立案后,公安办理有期限
别人开我的车给碰了怎么解决
行为人开别人的车发生交通事故,处理流程如下:1、立即停车、保存证据、抢救伤员;2,及时向交通警察报告;3、安全地将车辆转移到不影响交通的位置上并树立危险标志;4
打了别人一巴掌无任何伤情被拘留八天后对方把我告上法院要求我赔偿6万我要如何应对
您好,领取传票及对方起诉材料,根据起诉材料进行抗辩,如需帮助可以致电给我
父亲因为工伤住院,手术医院让家属签字,家属能签字吗
非家属不可以签字手术。手术治疗需要家属签字的。医生有告知的义务。病人及家属有知情的权利。但是本人签字一般情况下无效的。这样可以证明手术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