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关于购房定金条款

更新时间:2012-12-19 10: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认购协议是购房者在历经对众多楼盘广告的千挑万选后,与售楼小姐迂回讨价还价后,对楼盘户型和小区环境仔细研究确认后,签订的第一个严格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俗话说好

  认购协议是购房者在历经对众多楼盘广告的千挑万选后,与售楼小姐迂回讨价还价后,对楼盘户型和小区环境仔细研究确认后,签订的第一个严格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掌握签订认购协议的技巧,对购房者来说非常的重要。

  认购协议相对于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内容较少、格式较为简单、支付的款项较低,但是,认购书却有严格的违约责任,即“定金罚则”,购房者稍不留神,就会招致既买不到房子,又损失定金的“飞来横祸”。就此,专业律师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签订技巧。

  一、认购协议的签订主体

  认购协议甲、乙方的身份确认是签订认购书的第一步,看似简单,但购房者不可大意,除了要认真填写自己的自然情况外,还应同时认真审查认购协议甲方的法律身份情况。甲方的名称必须是公司的名称,而不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名字或其他人的名字。公司的名称应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上的公司名称相符。

  二、认购协议的具体条款

  (一)定金条款

  定金条款是认购协议的核心条款,认购协议的可操作性几乎全部都体现在该条款中,因此,购房者对此条款要慎之又慎。在签订该条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定金与订金、押金、诚意金。定金有其特别的法律效力,要切记审核定金两个字,不能用订金、押金或诚意金代替。2、定金的金额。我国《担保法》有明确的规定,定金的金额不能超过合同总金额的20%,因此,开发商无权要求购房者交付超过认购房屋总价款20%的定金。3、定金的交付日期。根据我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定金合同于定金交付之日起生效。因此,购房者交付定金的日期才是认购协议生效的日期,购房者一般应于签订认购协议当日交付定金。

  (二)违约责任

  这里的违约责任,一般就是法定的定金罚则,即购房者在约定的时间内不与开发商签订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反之,如果开发商将认购房屋另行出售他人,则双倍返还定金。但是购房者应注意的是,一些狡猾的开发商会在此作如下约定:“如在本协议约定期限内甲方(开发商)不能与乙方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甲方将退还乙方定金不包括利息。”这样的约定,规避了定金罚则对开发商双倍返还的惩罚,是对购房者非常不利的条款,购房者应予以注意。

  (三)认购房屋具体情况条款

  一般来讲,认购协议的第一条便是约定认购房屋具体情况的条款,包括小区的名称、房屋的具体位置及房号、房屋的面积、房屋的户型等。在签订此条款时,购房者应审查如下内容:1、房屋的具体位置和房号是否就是规划设计图纸中相应的房屋。如果售楼小姐不小心搞错了,而你又疏忽了检查,等交房的时候你再后悔就是木已成舟。2、注意房屋的面积单位,究竟是建筑面积,还是套内建筑面积,或是套内使用面积。3、仔细核对房屋的户型,一般开发商会以各种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代替房屋的户型,一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母或数字就可能造成购房者痛失真爱,上错花轿嫁错郎的悲剧。

  (四)认购房屋价格条款

  该条款是开发商最易耍手段,购房者最易上当的条款。相信很多购房者有过这样的经历,认购书中签订的单价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的单价不符,后者往往比前者高出好几百块。或是认购书中的总价和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总价是一样的,但是房屋面积却减少了。因此,购房者应特别注意该条款。首先,看清认购协议中的计价销售面积,是建筑面积还是套内建筑面积。以建筑面积计价的房屋单价比较低,以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房屋单价比较高。其次,要明确认购房屋的总价款。这样在签订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时,总价就不会有变化,方便购房者进行资金的统筹安排。

  (五)签章条款

  认购协议中最后的签章才是最重要的条款,购房者应注意的是:1、一定要盖公司的公章。2、最好要有对方经办人的名字。3、明确签订的时间。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购房定金疑问
如果你交纳的是“定金”,不能主张退还。
关于买房定金条约
合同有效,具体情况,需要你带合同面谈咨询。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是侵权索赔吗?医疗费多少
你好,可联系客服寻求帮助,建议充话费通过正规途径
什么交易什么事情,详细说说看能帮。
您好,您可以向其所在地上级部门投诉。
您好,这种情况您可以报警处理。
这个你自己计算吧,这个很好计算,不好弄,不好弄就很好弄很好弄,同进同筹七天同同酬的话不就是1470。
你好,查看合同关于工资支付的约定,收集工作的证据,与对方协商,或者找第三方协助调解,也可通过法律途径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