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价款如何确定
更新时间:2017-06-07 10: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签订合同时通常要涉及到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价款如何确定的问题。合同价款如果不能清晰、准确的作出约定,那么在结算的过程中,就会引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确定合同价款呢?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工程承包范围及合同价款的确定
一、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协议,乙方的承包范围包括:施工图纸范围内的土建、内外装饰、给排水、采暖、强弱电、消防、配套综合管网、厂区围墙及门卫、院坪。
二、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协议,确定合同价款:
1、合同承包(已有的施工图纸)范围内的土建、内外装饰、给排水、采暖、强弱电、消防部分执行一口价(原定604万元)。
2、合同承包(暂未有的施工图纸)范围内的配套综合管网、厂区围墙及门卫、院坪等工程内容,待施工图纸确定后,双方再以补充协议形式确定价款。
三、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协议,工程承包范围未提到锅炉房的施工,也应该以补充协议的形式增加锅炉房的施工内容及待施工图纸确定后确定合同价款。
合同中的工程价款,不宜笼统的写为按有关规定和双方审定的预(结)算为准等不明确的说法,这样会造成“先干后算”,导致投资、资金、计划安排都心中无数,为结算工作造成了隐患。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先算后干”,坚持开工前必须确定价款,及时处理合同规定允许调整工程价款部分,及时增补合同值,加强合同的动态管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监理人员才能对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
合同管理是控制和协调的依据,也是经济的法律手段,因此增强合同管理意识,完善合同条款,签订合同条款要严格执行国家工商局和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发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 91-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合同签订的愈细愈好,能事前预料和想到的问题,都在合同中明确,减少扯皮;语言上要严密,双方责任权利要明确,工程索赔条件必须清楚,合同价款的调整要明确规定。对于已经确定的合同价款,是否还可以调整或到某一个阶段前不变价,像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以及定额费率等等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整,如何调整,都要明确。合同签订前,甲乙双方要反复推敲,认真仔细琢磨,不可盲目签订。合同签订前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公证,以保证合同合理合法,保护双方权益。条款的完备和内容的严谨,有利于杜绝各种条款不全、不真实、不合法的合同生效,有效地减少合同纠纷,避免合同违约。实践证明:项目法人与承包单位一定要加强合同管理,及时纠正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提高投资效益。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关于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价款的明确方法
建筑工程合同价款可协商确定。具体操作:1. 双方根据工程量、单价等协商;2. 参考市场价格或行业标准;3. 通过正规招投标流程确定。确保合同条款详尽,避免后期纠纷。
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包括哪些纠纷?
工程合同纠纷包括以下这些纠纷:
(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纠纷;
(2)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4)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纠纷;
(5)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等。
当发生合同解除的情况时,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2.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当该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3.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4. 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5.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6.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7.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通用条款有哪些,怎么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
1. 承包方和发包方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
2. 工程名称和工程范围;
3. 建设工期;
4. 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等重要的条款。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包括:
1. 行为人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通常包括:
1. 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
2. 标的;
3. 数量;
4. 质量;
5. 价款或报酬;
6.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 违约责任;
8. 解决争议的方法。
施工合同的内容通常包括:
1. 工程范围;
2. 建设工期;
3. 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
4. 工程质量;
5. 工程造价;
6. 技术资料交付时间;
7. 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
8. 拨款和结算;
9. 竣工验收;
10. 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
11. 相互协作等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