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6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交通部关于发布《交通系统报刊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91)交政法字115号

效力级别:中央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1991-02-01

施行日期:1991-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部属及双重领导各单位:

现发布《交通系统报刊管理暂行规定》,自一九九一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交通系统报刊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系统报刊的管理,充分发挥报刊在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交通系统报刊包括正式报刊和内部报刊。

正式报刊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正式登记、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刊。

内部报刊是指持有“内部报刊准印证”或登记证,用于指导本系统、本单位的工作,交流经验和信息的报刊。

第三条 交通部负责部办报刊的管理,并协助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对交通系统的其他报刊进行行业管理和宏观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负责本地区交通系统的报刊管理。

司局级部属单位及双重领导单位负责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报刊管理。

挂靠交通部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所办报刊,由该社团负责管理。

第四条 正式报刊和内部报刊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应当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所属的报刊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条 交通系统的报刊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注意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结合交通实际,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服务。

第六条 以时事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正式报刊,确因采访需要,经第三条所述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申报和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可设置一定数量的记者站。以非新闻性内容为主的正式期刊和内部报刊不得设立记者站或以其他名义设立编辑部之外的其他组织。

记者站不得再设置分支机构。

记者站应接受报刊社及挂靠单位领导和当地新闻出版部门管理。记者站的职能仅限于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不得从事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更不得利用职权摊派广告、赞助和从事经营活动。

第七条 未经交通部批准,各级报刊不得设立全国性的编委会,不得组织全国性(包括行业)的团体,不得举行全国性的活动。

第二章 报刊的审批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部属一级企事业单位、双重领导单位及个别大型二级企业,必要时可以办一报或一刊。

交通厅(局)、双重领导单位的一级企事业和部属其他二级企事业单位,除保留已批准的报刊外,不再创办新报刊。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可酌情办一张以新闻为主的院报和一份与其专业相符的学术性期刊。

跨地区、流动分散的部属一级企事业单位可以办一报一刊。

部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团可酌情办一份期刊。

交通部机关各厅、司、局不得再办或委托下属单位代办报刊。

第九条 允许创办的报刊,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符合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办报宗旨。

(二)有确定的、与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业务一致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

(三)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

(四)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专业要求的总编辑和一定数量的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采编人员。总编辑和编采人员必须是主办单位编制内的正式工作人员。

(五)有与所办报刊规模相适应的创办基金、办公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和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六)报刊编辑部(社)必须与报刊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同在一地。

第十条 交通系统各单位创办正式报刊或内部报刊,应向本规定第三条所述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写明下列内容:

(一)创办报刊的理由,办报办刊的宗旨和专业范围;

(二)报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

(三)报刊的名称、刊期、开张、版数(页数)、发行范围及方式;

(四)报刊社主要负责人的姓名、简历、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

(五)报刊组织机构简况;

(六)报刊社办公场所和印刷场所的地址。

申请书内容完备,申报属实,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呈报新闻出版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报刊的不同版别、文种,按不同报刊对待,主办单位应单独申报。期刊改为报纸或报纸改为期刊的,应按新办报刊履行申请审批手续。

第三章 报刊的登记、变更和注销

第十二条 经批准登记注册的正式报刊,由其主办单位持新闻出版署的批准文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期刊持国家科委批准文件)和主管部门审核签章的报刊登记表,到新闻出版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当地序列的“报刊登记证”。

经批准登记注册的内部报刊,由其主办单位凭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到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

正式报刊的“报刊登记证”和内部报刊的“内部报刊准印证”或登记证的有效期和换发时间按新闻出版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主办单位应在报刊批准之日起六十日内办理报刊登记手续。逾期不办的,其批准文件自行失效。经登记后半年不出版报刊的,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 报刊停办,主办单位应提前三十天向原登记机关提交书面报告及主管部门的证明文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交回“报刊登记证”和“报刊申请登记表”,同时报交通部备案。

第十五条 报刊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确因机构调整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的,由其主管部门向原审批的新闻出版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变更。

报刊的名称、刊期、开版、发行范围的变更,应按前款规定的审批手续办理。

第十六条 经批准更改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报刊名称、刊期、开版、发行范围的报刊,应持原“报刊申请登记表”和原“报刊登记证”到新闻出版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同时报交通部备案。

第四章 报刊的出版

第十七条 交通系统报刊不得刊载下列内容:

(一)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和煽动叛乱、暴乱的;煽动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二)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实施的;

(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种族歧视或仇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煽动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和煽动动乱的;

(六)宣扬凶杀、淫秽色情或教唆犯罪的;

(七)诽谤或侮辱他人的;

(八)妨害司法部门公正审理案件的;

(九)法律禁止刊登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报刊批准出版之后,不得改变或背离其办报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报道范围。

第十九条 公开发行的报刊,可以在国内外公开征订、发行、销售。但是不得直接转载或摘编内部发行的报纸、期刊、图书或其他内部出版物不宜公开发表的特别是涉及机密的内容。转载或摘编国外、境外有关报刊内容时,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内部报刊的报道范围不得超越本地区、本行业和本系统,更不能办成全国性专业报刊。

内部报刊的发放和交换范围不得超越本行业、本系统。内部报刊不准在社会上公开陈列和销售,更不得通过交换或赠送方式传到国外和港澳地区。

第二十条 正式报刊必须在每期固定位置标出下列内容:

(一)国内统一刊号;

(二)出版日期;

(三)期号;

(四)发行方式(邮发的应标明邮发代号);

(五)报刊社地址、电话、电报挂号和邮政编码;

(六)定价;

(七)印刷厂名称;

(八)“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

第二十一条 内部报刊应在每期固定位置标明“内部报刊准印证”全称及编号,社长(总编)姓名。需收取工本费的,应标明工本费数额。

内部报刊收取工本费需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物价部门核准。

第二十二条 报刊批准出版之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送交样报(刊)和合订本。

第二十三条 报刊批准登记后,不得转让其刊号和出版权,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以出资代办或其他方式控制和接管报刊。内部报刊不得擅自出版增刊、增页,严禁以“内部报刊准印证”出版图书、资料等。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不得出版“报刊登记证”或“内部报刊准印证”登记项目以外的出版物。

第二十五条 正式报刊不得擅自出版增刊(含精选本)。如确有必要出版增刊的,报刊社应持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在三十天之前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出版增刊。

增刊应按批准文件规定的日期、文种、开版等出版,其内容应符合报刊的宗旨、编辑方针。

第二十六条 报刊如连续三个月不出版的,便自行失去出版资格,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如继续出版,须重新申请和履行审批手续。

第五章 报刊社的经营

第二十七条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正式报刊社,如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应持报刊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有关新闻出版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内部报刊不得进行或参与任何经营活动(包括经营广告),不得在广播、电视和正式报刊上为本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第二十八条 正式报刊经营广告业务,须持“报刊登记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广告经营许可证”,获准后方可开展广告业务。

刊登有关报刊的广告,须验明“报刊登记证”,刊登图书广告,须说明出版单位。

第二十九条 报刊社经营广告业务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报刊刊登广告和其他收费信息,均应在明显的位置注明“广告”或“有偿信息”字样。严禁刊登“有偿新闻”。

第三十条 凡公开发行的报刊,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办理报刊名称的商标注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凡违反本规定的报刊,除新闻出版部门给予处罚外,交通部将视情节轻重,对该报刊进行通报批评,并建议主管部门对主要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交通部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一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交通部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