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浙政发〔2008〕45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8-07-17

施行日期:2008-07-17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08?2012)》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抓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机制、进度报告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八年七月十七日

实施重点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履行职能、实现工作目标的基本抓手。为更加有力地抓好重点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通过实施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以下称之为“三个千亿”工程),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实施千亿基础网络工程,重点构建比较完备的能源网络、交通网络、水利网络和信息网络,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五年新增铁路6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城市地铁78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698万千瓦,新增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8600公里,变电容量5500KVA,新增输气管线600多公里;建设标准化水库300座,新增围垦面积40万亩;新增移动交换机容量1500万门。

实施千亿惠民安康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救助、生态环境、帮扶致富、防灾减灾的重大项目,全面改善民生,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五年加固病险水库982座、加固海塘536公里和配套水闸346座、加固钱塘江等干堤309公里,完成4?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实现全省85%以上中小学校园达到标准化要求,新增大学校舍面积近230万平方米;建设农村通村公路10000公里;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200万平方米、保障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农民工公寓1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100%乡镇和95%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实现农民下山搬迁25万人,解决5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提高300万人的饮用水保障水平;整治10000公里清水河道,新建400个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3000公里污水管网。

实施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高技术产业、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大产业带”,提升重点开发区(园区)发展水平,带动我省产业的新一轮发展,逐步把我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个千亿”工程共安排重大基本建设项目180个,2008?2012年总投资646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2个,新建项目124个,拟建14个。到2012年,争取建成131个项目,在建35个项目。

(三)实施原则。

重大项目建设(“三个千亿”工程)行动计划与我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相衔接,保持项目的连续性,体现建设的递进性。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重大性:项目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性:项目应符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符合“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符合相关规划。

??可行性:项目应在五年内或建成、或开工建设、或实现前期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建设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的条件。

??滚动性:项目可根据实施进展情况适当增补或调整。

二、主要内容

(一)千亿基础网络工程。

突出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着重提高建设的网络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网络综合效益。包括80个项目,五年总投资3562亿元。重点建设四个网络:

1.能源网络:20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200亿元。推进110KV以上主干电网、天然气管网、成品油管线建设,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实施北仑电厂三期扩建、国华宁海电厂二期扩建、舟山电厂二期扩建、绍兴滨海热电工程、杭嘉及杭衢温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甬台温及甬绍金衢成品油长输管线工程、温岭东海塘风电场;积极推进浙能乐清电厂、嘉兴电厂三期、舟山六横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苍南电厂、三门核电、秦山核电一期扩建、台州三门电厂等项目建设。

2.交通网络:50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749亿元。加快建设高标准铁路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省际联网路、宁波舟山港、航空枢纽港工程;加快推进温福铁路浙江段、甬台温铁路、宁杭铁路、杭甬铁路客运专线、杭州东站扩建工程、杭州钱江铁路新桥、绍兴至嘉兴跨江通道、台缙高速公路东延段、云景高速公路、东阳至永康高速公路、宁波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岙山国家原油储备基地配套码头、杭州港大松树集装箱作业区、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和国省道改造,以及杭州萧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杭州地铁等项目;积极推进沪杭磁悬浮、客运专线、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沪乍嘉湖铁路、宁波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京杭运河“四改三”及二通道、六横及连接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舟山鼠浪湖港区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

3.水利网络:5个项目,五年总投资203亿元。加快重大水源工程、引水枢纽和引水干线管道建设,构建以重大水源工程为龙头,干线配水管道为动脉,通达乡(镇、街道)、村、组、户自来水管渠为毛细血管的水利网络,加快实施围垦工程。重点完成水库枢纽、浙东引水工程萧山枢纽、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等引调水工程、温台产业带围垦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围垦工程、海水淡化工程。

4.信息网络:5个项目,五年总投资410亿元。进一步实施固定电话网络、传输网络、数据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项目,发展光缆传输,建设宽带IP网络。到2012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全国领先、能够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

(二)千亿惠民安康工程。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富裕安康”的要求,着眼于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加强对海塘、江堤以及病险水库的除险工作,做好周边民房和沿海台风频发地区民房的加固工作;优先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突出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包括49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660亿元。

1.强塘固房工程:4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25亿元。主要实施病险水库、海塘和病险水闸、钱塘江等干堤的加固,完成4?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

2.社会事业工程:17个项目,五年总投资245亿元。主要包括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浙江大学紫金港西校区、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嘉兴学院梁林校区扩建;省档案馆新馆、十四届省运会体育设施项目、省长兴体育训练基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电“村村通村村响”、公益性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等。

3.保障救助工程:8个项目,五年总投资300亿元。主要建设一批敬老院,扩大养老床位,实现老有所养;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民工公寓,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农民工的住房困难;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养老福利服务工程、未成年人福利服务工程、特殊训练及康复设施建设。

4.环保生态工程:11个项目,五年总投资460亿元。主要建设万里清水河道二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电厂脱硫工程、省级废旧金属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温州生态园仙?湿地公园、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

5.帮扶致富工程:6个项目,五年总投资458亿元。主要是深化山海协作工程,推进农村公路、水上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二期工程、欠发达地区下山搬迁工程、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等。

6.防灾减灾工程:3个项目,五年总投资72亿元。主要实施减灾救灾网络工程、公路临水临崖安全设施完善工程、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综合防减灾能力。

(三)千亿产业提升工程。

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重点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提升工业发展平台和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逐步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2年,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建成软件、信息、生物等一批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的总量和规模。临港产业方面,发挥沿海深水岸线、滩涂等资源优势,立足我省的港口优势、产业基础,有选择地集中发展石化、钢铁、船舶等临港重化工业,形成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有影响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方面,大力推进电站装备(大型火电、核电、风电、潮汐发电、IGCC等)、大型石化装备(百万吨级乙烯关键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千万吨级炼油关键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设备(控制系统、通风系统、电力系统、屏蔽门等)、纺织装备等重要领域装备的本地化。特色优势产业方面,重点鼓励块状经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层次,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全面升级。包括51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238亿元。其中:

1.高效生态农业:1个项目,五年总投资20亿元。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2.高技术产业:15个项目,五年总投资394亿元。通过建设信息和生物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新加坡杭州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及功能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3.临港工业:9个项目,五年总投资355亿元。实施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项目、宁波400万吨钢铁扩产项目、振石集团东方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不锈钢宽板项目、舟山金海湾30万吨级造船、临港工业重点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及功能平台建设项目等,推进嘉兴石化有限公司PTA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我省临港工业加快发展。

4.装备制造业:10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00亿元。实施金华青年汽车项目、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迁扩建项目、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盾构设备及地铁屏蔽门项目、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大型潮汐发电机组制造项目等,推进纳智捷乘用车项目前期工作,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5.特色优势产业:8个项目,五年总投资156亿元。实施巨石集团玻璃纤维、巨化氟化工、华东铝业汽车铝合金、浙江景兴纸业包装纸板、浙江山蒲照明有限公司一体化高效节能灯、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及功能平台等项目,提高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6.服务业:8个项目,五年总投资213亿元。实施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宁波国际贸易中心、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衢州综合物流中心、杭州农副产品中心、嘉兴(现代)西南物流基地、嘉兴粮食中转库及码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专用场馆工程等项目,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保障机制

为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三个千亿”工程)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重点建立五个机制。

(一)组织协调机制。

省里具体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综合协调,由省政府领导召集,一般每季度一次。主要是分析重点项目和“三个千亿”工程推进情况,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和任务,协调解决综合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第二个层面是专题协调。一般由省分管领导或者省级主管部门牵头,根据项目推进情况,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第三个层面是日常协调。一般的问题由省重点办(前期办)主持协调。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推进重点建设。

(二)责任落实机制。

把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分解落实到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市、县(市、区)政府和项目业主,并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独立选址的项目主要责任单位为地方政府,跨市域项目和线性工程的主要责任单位为省级有关单位。各项目业主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工作以及按季报送项目进展情况等。

省发改委为牵头部门,主要职责是牵头编制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衔接平衡“三个千亿”工程项目;提出各有关单位责任分工;及时了解、总结推进情况;提出实施推进和责任单位考核等次等建议。

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为主要参与部门。省财政厅负责省级财政性资金安排与具体工程项目资金需求的对接,按照“三个千亿”工程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工程进度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安排和下达省级财政性资金计划,及时办理省级财政性资金拨付手续。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统筹、衔接、落实“三个千亿”工程项目所需的用地规划和计划指标,研究提出深入挖潜、创造条件保证“三个千亿”工程项目所需用地的对策措施,及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的预审、农转用、土地征收等工作。省环保局负责做好“三个千亿”工程项目的环评工作,统筹安排项目所需环境容量,及时办理项目环评报告书的审批手续。省金融办、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根据项目推进计划和前期工作进展,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多种贷款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支持力度。

团省委、省农办、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广电局、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体育局、省档案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协作办、省电力公司、省能源集团等,以及项目所在地政府为“三个千亿”工程有关项目的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计划提出本单位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和分年度具体计划,按季报送项目推进实施情况,确保完成年度和五年计划。涉及项目管理职能的省级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三)要素保障机制。

资金保障方面。把“三个千亿”工程年度实施计划作为财政性建设资金和信贷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省市县财政性预算资金和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以及退出竞争性领域后的国有资产等,要向“三个千亿”工程项目倾斜,确保公益性、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需要。进一步拓宽重大项目投融资渠道,允许通过股权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对“三个千亿”工程建设的支持,改进和完善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方式,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土地保障方面。把“三个千亿”工程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优先安排土地指标,按有关规定努力保障土地供给。属于国家重点的项目争取利用国家预留的土地指标,属于省重点的交通、能源、水利项目,继续实行省戴帽下达;对其他重点项目,各地要在省切块下达的指标中优先安排,保障用地供给。项目所在地要负责做好项目建设涉及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标准农田)调整和补划、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确保数量和质量,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环境保障方面。优先支持和重点保证实施“三个千亿”工程所需的环境容量,并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方面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同时,把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放在项目建设的重要位置,在项目的可研论证、规划设计、立项审批、建设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好环保节能关,尽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信息通报机制。

重点建设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信息通报机制,做到信息畅通。一是重点建设情况分析通报制度。由省重点办(前期办)在汇总重点项目月度信息的基础上,召开月度或者季度会议,检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分析通报材料。二是重大问题专报制度。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省重点办(前期办)及时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各地也要加强重点建设信息采集和通报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映和处理建设中的重要信息。

(五)督查考核机制。

“三个千亿”工程项目是省重点建设项目的主体,是重中之重项目。重点针对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安全、项目廉洁四方面的内容,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重点建设的监督监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督办制度。对于省重点建设联席会和专题协调会确定的事项,由省重点办(前期办)下达重点建设督办单,明确办理单位、办理事项、办理要求及办结时限,并进行跟踪落实。二是重点项目检查制度。在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建立项目自查和有关部门抽查、专项检查、项目稽察等相结合的检查制度。三是舆论监督制度。组织新闻媒体对重点建设开展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实施重点建设。四是人大、政协监督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通报重点建设情况,邀请人大、政协领导和代表、委员视察重点建设。五是年度考评制度。把“三个千亿”工程实施工作列入省政府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每年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作为省直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实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同时,加强“三个千亿”工程建设预防职务违法违纪工作,严格违法违纪责任追究。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表彰。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