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乌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4-09-03

施行日期:2004-09-03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局,市政府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委:

《乌海市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委第63次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乌海市委员会

乌海市人民政府

2004年9月3日

乌海市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编制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总量进一步扩大,对财政贡献率不断增长。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04亿元,比2000年增长40.6%,年均增长1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7%;实现税收1.2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7.8%。二是已成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全市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5.3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6.53 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数的比重由33.9%提高到42.4%;第三产业职工工资总额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3.3%提高到2003年的35.1%。三是所有制结构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个体户达到1.98万户,占全市私营、个体户的比重达到92.9%。四是随着投入不断加大,各主要行业都有不同程度发展。

“十五”前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1.6%。一批第三产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城乡居民出行、居住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21亿元,比2000年增长46.3%,年均增长13.5%;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324万美元,其中出口额累计完成2207万美元。交通运输业迅速增长,2003年全市公路货运量达2830万吨,比2000年增长47.4%;公路客运量达213万人。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5.39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38.0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41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21.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2.68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36.19亿元。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猛,2003年末,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9.17万门,比2000年增加27.37万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分别达到29.5部/百人和38.2部/百人,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8098户,比2000年增加6820户,增长5.34倍。旅游、房地产、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涉及领域正在逐步拓宽,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态势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占GDP的比重还不高。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我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虽然与国家和自治区一样呈下降态势,但都低于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二是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带动,现有中小企业发育不充分,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新兴行业发展层次偏低,特别是社区服务体系较为落后,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行业严重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不断完善。四是行业层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五是各级领导干部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深刻认识,没有真正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到重要位置,还存在着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和相应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及发展第三产业的环境不够宽松等问题。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看,以上这些问题,都要求我市在今后发展中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我市经济发展也步入快车道,这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大好机遇。一是近年来我市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项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将使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加之国家、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第三产业市场准入门槛,为第三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我市地处华北和西北结合部,位于宁蒙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优越的区域优势,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将使乌海成为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因此,只要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充分抓住机遇,把握大好来势,象抓工业那样抓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就会极大促进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区第三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目标,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培育主体,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把我市建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

主要发展目标是: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左右,“十五”后两年年均增长29%(按现价计算,下同),占GDP的比重在25%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左右,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左右。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7%,占GDP的比重超过33%,力争达到自治区36%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 12万人左右,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5%。

三、主要发展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餐饮酒店和文体娱乐、房地产和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信息、中介、市政公用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

(一)商贸流通业

重点通过抓好市场建设、推进新型业态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提升档次,促进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十五”后两年年均增长24%;2010年达到8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4.5%。

市场建设。加快现有市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合理摆布商业网点,努力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有一定辐射功能的大型专业市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几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建材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和日用品加工及交易市场、中蒙药材批发市场、汽车配件和维修市场、装饰装潢材料市场,建成为煤炭采掘业、高载能工业提供设备供应和技术服务的专业市场以及具有相当规模的高载能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1-2个较大规模的屠宰市场,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肉”。加快对现有商业街的改造、完善和提升,开发建设2-3条各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新型业态。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以超市、便利商店、自选商场等为重点,推进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货仓式商场等为重点,建设高档、现代的新型业态。

对外贸易。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探索扩大外贸出口的有效途径。大力扶持、培育一批拥有出口自营权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出口产品信息网络,扩大出口渠道,努力增加双氰胺等资源深加工程度较高、具有一定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份额。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005年要达到2000万美元,2010年超过1亿美元。

(二)运输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地处包兰铁路和109、110国道以及丹拉高速公路沿线的优势,借助拥有客运列车始发车、十多条铁路专用线和民航乌海机场航空运输等优势,适应客运舒适化、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需求,加快发展运输物流业,把我市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运输物流枢纽。

在2005年前完成丹拉高速公路乌海段、109国道乌海段一级公路、南北运煤大通道和村村通油路等工程的基础上,完成快速便捷、四通八达公铁路网建设任务。重点抓好拉黄线、乌陶线、海拉线和策(克)乌(海)公路、乌(海)巴(彦浩特)一级公路等新建、改造工程,打通出入我市的东、西、南、北四个通道,开工建设东(胜)乌(海)铁路,在有铁路连通的同时,实现与周边地区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连通。加快发展航空运输业,积极开辟新航线,更换机型,提高客货运输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企业在现代物流中的主体优势,推进道路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的合作,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由承运人向物流经营人转变。支持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过渡。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3个大型物流中心,培育3个二级以上、7个三级以上物流企业,逐步完善仓储、包装、理货、配载、零担、装卸、信息等功能。

(三)餐饮、酒店和文体娱乐业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餐饮业、酒店业,不断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行业格局。促进餐饮业、酒店业和文体娱乐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吃、住、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环境。

支持现有初具规模的餐饮娱乐企业通过采用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档次,做大做强。同时,在蓝梦餐饮娱乐广场和世纪元大酒店等餐饮娱乐消费场所基础上,适应商务洽谈、旅游等消费需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餐饮娱乐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1个五星级酒店、2个四星级酒店、3个三星级酒店,其中:乌达、海南每个区至少有1个三星级酒店。积极吸引国内著名餐饮娱乐企业进入我市,支持国内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市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中式快餐的发展,推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

加快发展文体娱乐业,不断满足居民日益扩大的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需求。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市场管理与服务力度,正确处理好文化娱乐业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鼓励和扶持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各类文化娱乐项目健康发展,积极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文化娱乐业品位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育意识,配套建设或完善星级酒店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场所和社区公益性体育健身场所等,形成高、中、低档并存的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场所和体育训练及比赛环境。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竞技体育格局,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积极举办或承办全国性、区域性的单项体育比赛或邀请赛、大型文艺演出及各类节庆等文体活动,推动文体会展业的发展,促进相关领域的消费。

(四)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

适应城乡居民住房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快房地产开发,培育市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发展规划管理,管好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廉租房制度。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人口向建城区集中为契机,围绕我市“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的建设,大力实施城区成片开发改造,力争到2010年城区平房改造建设成楼房的比率达到80%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适当提高改造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居住区、高档住宅和写字楼,形成高、中、低档兼有、商住平衡的房地产业。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促进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规范房地产价格管理和交易行为。发挥房地产业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装修和装饰业、家具业、房地产中介业、房地产租赁业的发展。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扩大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转变。新建住宅小区全部推行物业管理,已有住宅小区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全部实现物业管理。

结合房地产开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建成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完善社区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功能。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区商业便民、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科普、体育健身、法律援助、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吸纳更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五)金融、保险业

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通过鼓励社会实业积极参股等形式,完成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其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融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使用和推广银行卡、个人支票业务,进一步规范银行结算账户和网上支付业务。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工作机制,建成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商业保险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中人寿保险的保障作用,开办煤矿工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在已有大额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办社会补充医疗大额保险。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工程保险、企业年金和健康保险等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的监管。到2010年,力争将我市建成辐射周边的资金流中心。

(六)旅游业

适应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以满足市民休闲需要为基础,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旅游业水平。建成金沙湾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沙漠观光、探险等旅游。争取建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利用其所形成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发展水上观光等各种形式的特色旅游。开发黄河明珠岛、胡杨岛、满巴拉僧庙、乌兰乡乌兰淖尔和一线天、桌子山岩画、大漠旅游、六五四小三线工业旅游等旅游景区,完善景点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我市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抓住西北16城市成立旅游联合会的契机,把乌海的景点纳入“西北风情”总体旅游线路中,吸引外地游客,发展过境旅游。

(七)信息业

利用我市地域较小、沟通便捷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以信息业的网络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党政部门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和数字电视。加快数据宽带网、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等建设步伐,促进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联网,扩大网络资源的共享范围。加快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网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信息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增加频道、提高层次、促进频道专业化。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宽带网和数字电视,在自治区率先建成“数字乌海”的基本框架。

(八)中介业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积极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立一批协会、行会,承担行业管理职责。结合企业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一批从事产权转让、资产评估、政策咨询、法律服务、要素流动、破产与清算和就业服务的中介组织。配合财政、金融、税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批从事审计、监督、仲裁、代理、人才劳动培训与评价方面的中介组织。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组建一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方面的中介组织。适应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组建一批从事信息咨询、工程监理、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环境影响评价、旅游服务的中介组织。

(九)市政公用服务业

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市政公用项目。整体或部分转让现有供电、供气、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存量资产,加速企业化改制,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率。采取招标拍卖等办法,出让道路、广场、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和租用权,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加快市政管理、客运、绿化、环卫等生产经营单位的企业化改制步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作业公司,公开竞争承接市政公用设施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以及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任务。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定价行为。

加快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完善服务功能。继续抓好城区道路、给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和园林绿化等工程,改造城区供水和污水管网,完成环卫基础设施和滨河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交基础设施。通过努力,要使整个城市绿起来、美起来,吸引周边地区更多的人群到我市休闲、娱乐、旅游、渡假。

(十)社会公益服务业科技。

以发展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加速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向我市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加强农作物畜禽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扩大节能高效保护地面积,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及高载能等产业的生产工艺,促进环境治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新产品,发展环保产业。

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改造薄弱学校,完善学校教学设施,根据班容量适时建设新校舍。积极推进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的建设,努力为乌海及周边工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用性技术人才,使我市成为周边地区的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快发展远程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元化方式办学,全方位增加教育投入,形成政府和民办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到2010年,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不仅能留住本地学生就读,同时还能吸引周边地区学生来我市上学,增加消费,带动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卫生。全面推进《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起覆盖全市包括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注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和艾滋病、结核病、SARS等传染病防治和采供血安全工作。支持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城区医疗服务二级格局,健全农村医疗保健三级服务网络。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到2010年,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居民95%以上的健康问题不出我市就可得到解决。

四、保障措施

(一)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全市上下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第三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产业,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构,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第三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今后一个阶段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思路、新对策、新举措和新途径。各区、各部门必须全面落实本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必须尽快编制或完善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等第三产业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各区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必须根据各自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本地区、本行业发展思路和规划,每年列出若干件大事重点予以落实。

(二)落实优惠政策,全力支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全市第三产业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作后盾。要在自治区出台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60条政策规定基础上,结合乌海实际,研究提出我市的实施意见,拿出几条更为具体和过硬的措施,在政策上全力支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各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税务、土地、规划、建设、交通、公安、行政执法、劳动、人事、文化、卫生等各相关单位必须全面贯彻执行自治区60条政策规定和我市的实施意见,确保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必须切实把工作放在基层,着眼于抓落实。对于落实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应按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三)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

各区、各部门,特别是自治区60条政策规定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增强为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要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对现有第三产业市场准入制度与规定作深入调查研究,清理各种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定或行政性审批事项,同等对待市内外投资者,全力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等“扰民”行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放宽第三产业市场准入,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多主体竞争,形成社会各方面相互交叉、优势互补的发展第三产业新局面及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

(四)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在努力增加政府对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努力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同时,创新思路,拓宽筹融资渠道。要把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第三产业项目作好引导服务工作。建立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库,努力调研储备一批规模大、具有一定档次和特色、适合我市发展的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及时根据情况变化充实和完善项目库,实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形成新的第三产业投融资机制。

(五)抓好各项配套改革,提高服务消费能力。

加快第三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第三产业的不同行业特点,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改革,完成从福利型、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打破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的局面,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挂靠政府部门的营利性机构要尽快脱钩。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机构要逐步改制为企业,面向社会,实行产业化经营。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面向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与此同时,要通过合资、参股、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继续深化第三产业大中型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资本运营等多种方式,努力在商贸流通、餐饮娱乐、运输物流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搞活中小企业。

提高住房、教育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透明度,引导居民增加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环境。

(六)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集聚效应。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逐步收缩公乌素、老石旦、梁家沟、苏海图等矿区,引导人口向建城区集中。加快滨河区建设,逐步推进城区总体上向黄河靠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吸引棋盘井、乌素图、碱柜等周边城镇人口向我市集中,扩大城区服务消费群体,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第三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专门人才。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建立和完善就业前培训和在职职工定期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行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和私人办学,提倡大企业为小企业培养人才。在发挥好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介纽带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才中介机构经营水平和人才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通过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等方式拓宽引才渠道,采取兼职、短期服务、项目引进、技术入股、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方式积极争取国内优秀专家、海外留学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到我市服务。拉开分配档次,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人才冒尖,放手把大批优秀人才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来,形成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重视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为第三产业发展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

乌海市委 市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