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和重点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的实施意见

发布部门:云南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云政发(2000)11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章

公布日期:2000-07-11

施行日期:2000-07-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精神,现对进一步加快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和重点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企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目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按照择优扶强、突出重点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努力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调整重点

我省一些重点产业或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进一步加强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经认真分析研究,决定选择烟草及配套、冶金、化工、机电、医药、食品、制糖和建材八个产业作为近期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这八个产业1998年工业总产值817亿元,利税总额295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80.34%和91.2%。抓好这八个产业的产品与技术结构调整,对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系重大。

二、八个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内容

(一)烟草及配套

“两烟”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烤烟产量、收购量占全国的1/3;卷烟产量占全国的1/6.“七五”以来,我省烟草工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现已具备年产800万箱以上卷烟的综合生产能力和1300万担打叶复烤能力。玉烟、昆烟等重点企业的装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但近年来,烟草工业遇到了十分严峻的形势,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滑、利税减少。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卷烟生产企业要在不扩大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现有产品要大力开拓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增产低焦油、安全型卷烟,开发生产混合型卷烟。

烟草配套工业要重点发展丝束、铝箔、优质盘纸、嘴棒纸等产品,争取更多地替代进口。烟草工业所积累的资金,要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重点投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领域,走产业、产品多元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我省烟草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冶金

1.钢铁工业

我省发展钢铁工业有一定的优势。铁矿资源居全国第6位,煤炭资源在长江以南各省居第2位,产品在本省及邻近省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全省现有产钢能力220万吨,产生铁能力250万吨、钢材能力185万吨。但我省缺乏高品位、易选别的大型露天矿,现有矿点相对集中在玉溪、楚雄等少数地区。

目前,我省钢铁工业已基本形成集约经营态势,昆钢已成为全省唯一的钢铁联合企业,形成了年产铁200万吨,产钢200万吨,钢材185万吨的能力。近年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先后建成了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年产35万吨高速线材轧机、50吨氧气顶吹转炉、2000立方米高炉等设施。公司已实现全连铸,钢材综合成材率达93%。但昆钢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是后工序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普通建筑钢材为主。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支持昆钢完善后工序、调整产品结构、引进美国炉卷轧机和冷轧机组,年产薄板卷材60万吨,使薄板比例提高到30%以上。用先进技术改造昆钢650轧机,实现一火成材,扩大中型材产量,降低成本。同时,“十五”期间,省政府对昆钢的支持政策不变,并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将昆钢技改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做好相应的贷款贴息、“债转股”政策落实。通过市场竞争,逐步淘汰和关闭我省现有的能耗大、成本高、污染环境的小高炉炼铁。

2.有色冶金工业

我省的有色金属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已探明的储量4000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7.2%,其中铅锌矿产资源优势突出,锌矿保有储量2043万吨,占全国的22.1%、名列第一,锌金属产量也居第一;锡、铜、锑、钨也有一定优势,锡矿保有储量11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产锡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其中云南锡业公司产量23000多吨,占世界每年锡产量和需求量的10%左右;铜是我国的短缺产品,我省的铜资源保有储量700万吨,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但贫矿较多;铝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金属,我国、我省都不具备资源优势,但近几年我省利用独特的水电资源优势,支持云铝股份公司成功地创造了“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使其成为全国五大铝厂之一;此外,伴生金属如铟、锗、银等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目前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深加工产品少;矿山接替建设跟不上资源消失的速度;在开发与节约保护并重,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为实现到2005年全省产锌32万吨,产铅20万吨,产铜16万吨,产铝30万吨的目标,稳定锡的产量。要积极争取将兰坪铅锌矿、会泽铅锌矿等项目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将省冶金集团公司6万吨粗铅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计划。坚决关闭污染环境、工艺落后、资源损失大的铅锌小冶炼厂。重点支持云锡公司和都龙锡矿加快资源开拓和矿山技改步伐。搞好思茅大平掌、景谷民乐等铝金属矿山建设,重点支持云南冶炼厂技改引进先进炼铜工艺,使其粗铜能力由每年的9万吨提高到14万吨;重点支持云铝股份公司一、二期技改工程,用186KA、250KA大型预焙槽取代60KA自焙槽,以改善环境、降低电耗,力争“十五”末电解铝年产量达到25万吨。

(三)化工

“八五”以来,我省化工以发展高效、高浓度化肥、磷化工精细产品、橡胶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高浓度氮肥、高浓磷复肥占氮肥、磷肥的比重大大提高,氮肥省内自给自余,其中尿素能力已达120万吨,硝铵50万吨。磷肥从初级产品普钙、钙镁磷肥转向磷铵、重钙等高效磷复肥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使农用化肥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转变。目前我省可生产的化工产品上百种,其中黄磷产量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磷矿石、三聚磷酸钠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高浓度磷复肥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磷肥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料型及资源型比重较大,低浓度化肥能力过高,而高浓度磷肥比例偏低,磷的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比重较小;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物耗、能耗、成本较高。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发展以高浓度磷复肥和农用商品湿法磷酸为主的磷化工,实现规模化生产,完成云磷、云峰、红磷及云南磷肥工业公司等一批磷铵、磷酸重点技改工程的建设及投产;加快以黄磷和磷酸深加工为主的各类食品磷酸盐、磷化物、有机磷等磷化工产品的开发;完成云天化引进高新技术对现有合成氨、尿素装置节能降耗的重点技改工程;抓紧实现沾化、解化等一批氮肥企业以煤代土焦生产合成氨和节能降耗增产合成氨与高浓度磷复肥配套的技改项目;力争云轮子午胎、工程胎项目达产、达标。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磷矿开采业的监督管理,保障磷矿资源的合理开采,防止滥采滥挖,落实好“统一规划、规范设计、分区管理、分层管理、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一价格、归口外运”的政策措施;制定合理的电价政策。继续享受硫、磷两矿运费与化肥同等优惠政策;调整化肥储备政策,完善全省化肥储备良性机制,起到“淡储旺供”的作用。

(四)机电

我省机电工业已初步形成了拥有机床、农机、汽车、电工、重型矿山、烟草机械等门类,产品从小型机械向大型、精密、成套设备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开发生产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如:自动化物流系统、烟草制丝线、打叶复烤线、高速卷接包机组、中高水头多喷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电气化铁道牵引变压器、卧式和立式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堆码工业机器人、交联聚乙烯电缆、车用高速柴油机和制糖机械等。这些产品在国内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积极采用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推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到2005年,在以下领域建立起能够支撑机械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业群:

1.金属切削机床

重点发展不同档次的数控机床并实现产业化。昆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五面体加工中心系列,高性能数控系统等产品,形成年产机床357台生产能力,产量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云南CY集团实施数控机床产业化工程,开发全功能数控车床,双主轴数控车床等产品,形成年产车床3200台(数控车床200台)能力。 “三龙”机械集团公司重点发展数控工具铣床、铣加工中心等产品。

2.水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

昆明电机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新一代水力发电设备,提高机组寿命和自动化水平。开发生产合体式大型潜污泵和出口高效低噪声电机。云南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电气化铁路牵引变压器和城市建设用干式变压器,形成570kVA的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变频调速装置等产品,为城市地铁发展提供装备。云南开关厂重点发展SF6高压断路器及高压开关柜。昆明电缆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低压和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分裂导体地埋电缆及耐高温导线等特种电缆。

3.农业机械

以柴油机为重点,发展新型农业机械。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低油耗、低污染的新型车用柴油机系列,提高整机动力性,形成10万台/年能力。昆明手扶拖拉机厂开发生产3-5马力园艺型手扶拖拉机,形成系列化产品。

4.烟草及成套设备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已具备生产国内一流的烟草打叶复烤线、制丝线、卷接机组的能力。今后要重点发展烟草、航空、邮政等部门需要的自动化物流系统,生物资源加工成套设备以及环保专用设备等,包括激光引导、无人运输工具。昆明风动机械厂开发电脑全自动蜂窝纸板(芯)生产线,形成年产50条蜂窝纸板生产线的能力。

5.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望远镜、机床、电线电缆、柴油机、糖机、阀门、电机等是我省大宗出口商品,要进一步开拓其国际市场,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当前,要重点抓好昆机数控机床扩大规模、云变“九五”技改、昆电机出口高效电动机技改以及云内轻型车柴油发动机技改等一批重大项目,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力争到2005年使我省机械行业达到工业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7亿元,利税总额3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五)医药

我省具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悠久的民族医药经验积累,能生产化学药、生化药、植物药、中成药、动物药、抗生素药品等多类产品,并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和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如云南白药、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目前,我省已获得国家一至五类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4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7个。医药工业的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仅次于烟草行业。医药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前景。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弱,新产品开发较少;销售薄弱,市场开拓不力;小企业过多,低水平重复严重;总量偏小。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根据市场对心脑血管病、抗肿瘤、呼吸系统病、传染病等药物的需求,结合天然药物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天然药物为主,将三七系列产品、灯盏花系列产品、白药系列产品、蒿甲醚系列产品、螺旋藻、地道药材及中药饮片、民族民间药品、紫杉醇等抗癌药物系列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形成拳头产品。同时将我省著名的传统和民族民间药物,通过改革剂型,提高疗效,实现二次创新,将产品推向省外和国外。

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滇虹药业、昆明中药厂、云南生物制药厂、积大制药有限公司、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和盘龙云海药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尽快发展壮大。

通过努力,力争到2005年使全省医药产值达到90亿元,其中天然药55亿元,利税总额18亿元,初步形成新兴优势产业。

(六)食品

食品工业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我省含烟、糖、茶在内的大食品工业地位显要,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2%左右,利税总额占全省企业的86%,但扣除烟、糖后的食品业却十分落后,工业现价产值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在众多产品中,具有一定基础与地位的有茶叶、果汁饮料、乳品、肉制品和特色佐料等。据从300个商场的专项调查,我省自产食品销售种类有162种,占场内销售种类的36%。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初级化明显,获利能力弱。众多产品与烟、糖的产值比为7:93,传统产品多,高档产品少、附加值较低,一些营养型、专用型、方便型食品主要由省外调进,全省食品消费中工业制品只占30%左右,低于全国40%的水平;企业散、小、弱,呈现散乱无序状态。除烟、糖、茶企业外,大中型食品骨干企业只占1%,且拳头产品少,名特产品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技术创新乏力,产业技术升级缓慢,难以适应培育支柱产业的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集中力量对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以下几类产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

1.茶叶:在种植业推扩优良品种、改造低产茶园的同时,实施名牌战略,使精制茶、优质茶的比重达1/3以上。同时,加强深、精加工方面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萃取、提纯、发酵技术,重点选择技术积累丰富、初具规模的下关、凤庆、龙生和茶苑集团等企业,延伸开发茶多酚,儿茶素等抗氧化剂和天然色素,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调整结构,力争到2005年,全省制茶业产值接近25亿元,出口产品单位换汇率提高30%,年创汇额接近1亿元美元。

2.饮料:按照高起点、高品质、大市场的要求加快改造、改组步伐。无醇饮料中,重点发展纯天然热带浓缩果汁、调配果蔬汁、功能性口服液等产品。重点扶持百果洲、宏达集团等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企业,力争到2005年热带浓缩果汁产量达3万吨,果蔬汁饮料产量20万吨,实现产值约10亿元。在饮料酒中,重点发展啤酒和以干红葡萄酒为主的果酒系列,在抓好引种和葡萄基地建设的同时,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规模,力争到2005年葡萄酒产量达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重点支持云南红、神泉等名牌企业的发展。到2005年,力争啤酒产量达到50万吨,重点扶持大理、昆明、开远啤酒厂的升级改造。

3.乳制品:在集中力量发展高产基地的同时,解决好工业生产中的简便化、营养化与多品种问题,重点引进新型现代化专业技术,改造发展保鲜奶、果酸奶以及特殊添加元素的专门乳制品,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力争到2005年全省鲜奶总产量达42万吨,行业总产值达15亿元,重点支持邓川奶粉厂及昆明地区的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4.绿色、旅游休闲食品:目前全国共有1018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我省列入14个,占1.37%。要加大开发力度,结合全省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民族传统食品,特色方便旅游休闲食品,利用现代技术和大工业手段,突出规模与档次,使小食品在工业化、大众化、集约化方面快速进步,获得大市场。同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形成一批A级、AA级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力争到2005年旅游休闲食品产值占全省食品工业的5%,达10亿元;绿色食品产值15亿元。

(七)制糖

制糖业是我省的重要地方经济支柱。全省现有89个糖厂,95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14.23万吨。近几年产量增长较快,98/99榨季食糖产量已达163.8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18.6%、蔗糖的21.0%,居第二位。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出现食糖结构性过剩,加之糖精的滥用,致使食糖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制糖企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制造成本明显高于国际价格水平,易受走私糖的冲击;企业规模小,日处理甘蔗能力平均为1600吨,比全国平均规模低400吨,只相当于广西的一半;糖产品单一、深加工不足和综合利用水平低,亏损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限制总量、压缩低效生产。全省生产能力近期控制在日处理甘蔗13万吨,糖产量150万吨以下。对原料不足、效益低下的20余户糖厂实行关停、破产。不宜发展糖业的地区通过引导、调整,实现整体退出,以解决重复分散和资源浪费的突出问题;二是选择一批基础好、规模大的企业,依靠高新技术,实施重组改造,发展综合利用和深加工。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10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全国制糖50强。在规模化、集团化的基础上,引导以碳酸法代替亚硫酸法制糖工艺的技术改造,争取2005年碳酸法产品占机制糖的25%。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推进幼砂糖、微晶糖、绵白糖及液体糖等升级产品,年生产量分别达到5万吨、10万吨、10万吨和1万吨。有条件的企业,要集中力量开发食糖深加工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近期可开发糖蜜味精、低聚果糖、蔗渣纸浆及纤维增强石膏板、单细胞蛋白等产品,实现年产蔗渣纸浆5万吨、蔗渣纤维增强石膏板3万立方米。全省糖业综合利用产品销售值达到20%以上,制糖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主要综合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八)建材

我省的建材产品主要有水泥、平板玻璃、砖瓦、无机非金属建材及非金属矿等五大类,其中,水泥和玻璃,占有较大比重,并主要销往本省市场。年水泥生产能力2100多万吨,产量1600万吨,其中大中型回转窑生产能力400多万吨,占20%左右,产量250多万吨,占17%左右。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2%左右。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产品和低档品种比重大;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能耗高、污染重,其中水泥工业尤为突出,旋窑水泥比重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扣除已属限制类的湿法、干法中空窑工艺的旋窑企业,国家“九五”推荐的窑外分解新型干法旋窑仅有6条生产线,设计能力156万吨,仅占总量的7.3%,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目前韩、日、泰等国水泥企业单线规模已达90万吨以上,国内合理经济规模提高到35万吨以上,而我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只有8万吨。国家已明令淘汰的直径2.2米及以下机立窑在我省仍占1/4,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发展日产1000-2000吨级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争取到2003年大中型旋窑水泥能力达到650万吨,比重达27%;2005年达900万吨,比重接近35%。能够规模化地生产全国40%的水泥品种,全省水泥工业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落后技术比达到2:3:5.

在昆明、曲靖、玉溪、大理等立窑水泥厂较集中地区,要采用当前国内先进的干法窑外分解窑水泥生产工艺替代落后工艺,集中资金、重组建设日产1000-4000吨优质水泥熟料基地,有选择地将部分淘汰的立窑厂改建为水泥粉磨制备企业。当前主要发展高性能结构水泥和道路、大坝、矿井专用水泥。重点支持云南建材集团日产4000吨、宣威水泥厂日产1000吨、祥云县日产1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联合改造等项目。

玻璃工业,要重点发展深加工产品,如昆明平板玻璃厂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导电透明玻璃项目及其它玻璃深加工项目。

结合贯彻《云南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省政府第89号令),要重点开发蔗渣纤维增强石膏板及彩色轻质承重砖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并加强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墙材产品的结构调整。到2005年,争取新型墙材产值达10亿元,自给率达60%。

对国家明令禁止发展的立窑、湿法回转窑和日产600吨以下的干法回转窑水泥建设,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其它低水平扩能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对擅自建设的项目,技术监督部门不予发放临时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金融部门不予贷款。要切实加强行业规划管理,有计划地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低水平生产线。

三、加快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关措施

1.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行业规划。通过贯彻国家经贸委第14号令《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和《关于印发当前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的通知》(国经贸投资〔1999〕256号),并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限制、淘汰、禁止发展的工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第一批)及有关规定的通知》(云政发〔1998〕23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品,采取有效措施,对涉及已颁布的淘汰、限制、禁止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要坚决停止审批,银行不予贷款,土地、环保、工商、海关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先支持重点行业中的优强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优先向国家推荐股票上市,优先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在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要引导和推进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

3.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73号)精神,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坚持以市场、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原则,吸引外资用于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有关部门要建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权交易为重点的招商引资项目库,通过合资、合作、独资、补偿贸易、外国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争取外资。要充分调动企业利用外资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民间渠道开发利用外资。

4.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在省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中,支持其建立技术中心;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要集中用于这八类重点产品的结构调整。

5.对重点企业在“债转股”、财政资金“借改投”、贷款贴息以及引进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以及技术改造项目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技改项目中采用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所进行的技术改造。

6.鼓励企业引进新型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推动全省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坚持,并有重点、全方位地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包括产品设计、材料配方、制造工艺、合作开发、技术咨询等),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7.加强投资引导。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产业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外资和银行贷款用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8.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相互协调的新型关系,逐步实现政策宏观引导、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的良性机制,逐步改项目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