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皖政办(2007)3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7-05-28

施行日期:2007-05-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由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对于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依法稳妥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各市要尽快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于2007年6月底前报省领导小组,并于2007年11月底前向省领导小组报告实施整合工作情况,省领导小组适时组织检查。整合工作结束后,省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市整合工作进行验收。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矿业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

各地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领导小组报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权益转让监管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7)3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4)第417号,以下简称《条例》)和《安徽省高速公路经营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皖政办(2004)24号,以下简称《办法》)施行以来,各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督管理,高速公路权益转让行为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也有少数单位没有严格遵守《条例》和《办法》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将受让的高速公路权益再转让或者变相转让;部分高速公路业主资本金不到位甚至抽逃资本金等,致使建设资金短缺,工程进度严重滞后,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和《办法》的规定,切实加强对高速公路权益转让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依据《条例》的规定,高速公路权益包括收费权、广告经营权、服务设施经营权,转让其中任何一项权益或一项权益中的部分权益,都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省政府或交通部审批。对未经批准擅自转让高速公路权益的,要依法进行清理和复位。

二、严格高速公路权益转让条件。要按照《办法》的规定,对参与投标的受让方的条件进行认真审查,经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得参与投标。杜绝降低门槛、低价转让的行为。

三、严禁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人和建设经营单位以股权变更等方式变相转让高速公路权益。依据高速公路权益的特许属性,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人和建设经营单位转让股权的,必须按照《条例》和《办法》规定的程序,报省政府或交通部批准。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转让),或者以其他形式规避报批程序的,将不予办理设站收费、质押登记等相关手续。

四、严厉查处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人和建设经营单位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或挪用建设资金等违规行为。工商管理、银监、人行、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加强对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人和建设经营单位的监督。对于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或者挪用建设资金等行为,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加强对受让权益债务的监督管理。受让方就受让的权益办理质押、担保或者设置其他债务的,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让方以收费权益质押取得的贷款只能用于本高速公路项目。对擅自办理质押、担保、设置其他债务或者故意隐瞒债务设置情况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加强国有权益的保护。含有国有资本投入的高速公路项目,应当按照国有资本占项目资本金的实际比例确定国有资本应享受的权益。使用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必须报有权审批部门批准。

七、省交通、国有资产管理、发展改革、工商管理、银监、人行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要各司其职,互通信息,加强沟通,紧密配合,把《条例》和《办法》的规定落到实处,保证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正常有序开展,促进我省交通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