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3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关于下达佛山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佛府(2003)4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3-04-17

施行日期:2003-04-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适应我市建设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新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规划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将《佛山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佛山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下达给你们。请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1.《佛山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3.《佛山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三年四月十七日

佛山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1~20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佛山建设成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战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发生了六大历史性变化: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相对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出现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结构渐趋合理,农村经济中的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全方位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五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小康基础上向比较富裕水平迈进;六是农村民主政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农村社会全面发展。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36.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432.4亿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占6.4%,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已下降到28.5%;土地生产率为每公顷农地(不包林地)10.1万元,农业劳动生产率3.4 万元/人;主要农产品产量已达到肉类32万吨、塘鱼44.9万吨、蔬菜178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95公斤、134公斤和530公斤,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988元。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把佛山建设成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创农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速我市农村由小康向比较富裕迈进。

(二)战略目标

围绕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有区位优势、适应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产、禽畜、蔬菜、花卉等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的绿色环境、优美风光,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具体的目标是:

??2005年,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当年价,下同),年均递增5%(按可比口径,与2000年比,下同);到2010年达200亿元,后5年递增4.5%.农业劳动生产率4.6万元,年均递增6.6%;到2010年为5.7万元,后5年递增5.8%.土地生产率为每公顷农地12.8万元(不计林地,按200万亩计),年均递增5.2%;到2010年达到15.4万元(不计林地,按195万亩计),后5年递增5%.农村人平纯收入0.73万元,年均递增5%;到2010年为0.86万元,后5年递增3.5%.

??2005年,粮食总产量调减到10万吨左右,到201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减少。

??2005年,蔬菜总产量240万吨,年均递增6.5%;2010年达到300万吨,后5年递增4.6%;期末人平蔬菜占有量分别为686公斤和815公斤(按2005、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预测为350万人、368万人计,下同)。

??2005年,肉类总产量35万吨,年均递增3.9%;2010年达到40万吨,后5年递增2.7%;期末人平肉类占有量分别为100公斤和110公斤。

??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50万吨,年均递增2.8%;2010年达到55万吨,后5年平均递增2%;期末人平水产品占有量分别为143公斤和150公斤。

??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有林地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占70%以上;森林覆盖率25%.

三、发展重点

(一)种植业

??粮食: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佛山的区位特点,适时有效地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十五”期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25万亩以下,到2010年少种或基本不种粮食。调减的面积主要用于扩种蔬菜、花卉苗木及其他经济作物。

??蔬菜:“十五”期末播种面积要达到120万亩,2010年达到140万亩,分别比2000年约增加25万亩和45万亩。规划在城镇近郊建立稳定、适时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满足城市菜篮子的需要。加快发展大棚种植和无土栽培,提高蔬菜质量,增加出口多创外汇。

??花卉:“十五”期末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万亩,2010年达到25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加14万亩和19万亩。规划重点建设以陈村花卉世界为中心(包括伦教等相邻镇在内)和以松岗花卉交易市场为中心(包括里水、盐步、平洲在内)的顺德、南海两个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形成花卉苗木产业带,并配套建设两个花卉交易和保鲜加工中心,生产高档应时花卉、苗木,争取多出口港澳和其他国家、地区。

(二)畜牧业

“十五”期末肉猪、家禽上市量要分别达到190万头、1.2亿只,2010年达到200万头和1.5亿只左右。发展的中心由围田区转移到丘陵地区,基本实现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企业化生产。

??建立种畜禽生产基地。规划期间争取全市每年增建种猪良种繁育基地2~3个,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措施,逐步提高猪苗自给率,争取期末实现猪苗自给,提高肉猪整体质量水平;稳定种禽生产,不断提高种禽质量。

??建设草食动物生产基地。以南海水奶牛开发研究中心及迳口华侨经济区澳纯奶业为阵地,扩大建设水奶牛(奶牛)繁育生产基地。

??稳定发展饲料工业,不断提高饲料生产及质量水平。

(三)水产业

规划期内鱼塘面积基本稳定在70万亩左右。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以顺德的鳗鱼、甲鱼养殖和以南海九江、沙头、西樵及顺德陈村、乐从一带的桂花鱼等优质鱼养殖基地;三水、高明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扩大优质鱼的养殖,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种苗生产管理,发挥种苗生产的优势,建设稳定的种苗生产基地,确保种苗生产质量。

??积极引进、开发、推广水产名优新品种,逐步提高优质鱼的养殖比例,2005年达到50%、2010年达到80%以上。

(四)林业

规划期内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以上,山地栽植率达98%以上,绿化率达95%以上。

??建设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调整林种结构,营造以阔叶树为主的生态公益林70万亩;重点建设云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2.8万亩、高明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6万亩、三水六和大南山公益林2万亩,建设好南海西樵山旅游区、西岸风景区,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示范、保护区范围;改造低产林,建立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基地20万亩;建设优质经济林基地10万亩,主要发展荔枝、龙眼等优质经济林果。

(五)农业产业化与标准化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形成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绿色品牌,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

??“十五”期间,全市要建设1~2家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企业和1~2家肉、奶类加工企业,并作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育;争取到规划期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要有国家级3家、省级10家、市级20家以上。

??“十五”期间,每个农业镇要建1~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争取到规划期末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无公害化,同时拥有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

??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十五”期间,市及各区要在中心城区市场搞试点,争取规划期末全市镇以上中心城区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

(六)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结合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配套完善”的要求,规划在顺德的陈村、龙江、杏坛,南海的和顺、官窑,三水的大塘、南边、乐平,高明的合水、明城、富湾等地建设一批集生产示范、科技推广、培训教育、观光旅游等功能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争取到2010年,全市建成连片3000亩以上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0个以上,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陈村花卉世界、龙江新世纪农业园、和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及迳口佛山农科园等的配套设施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因为我市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放松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切实担负起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发展大计,做到农业发展要有新思路、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农业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努力开创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二)适时有效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适时有效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地要按照“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加高附加值和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区域布局。种植业方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减少粮食面积,扩大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的生产。水产方面要大力发展优质高值鱼类,开发试养新品种,推广多品种混养、多组合套养及鱼畜结合的养殖模式,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畜牧业方面要增加优质瘦肉型猪和优质家禽养殖,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适当扩大发展草食动物和乳产品加工。

(三)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型、温饱型向优质化、安全化转变。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需要,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各地要加强农业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动植物防疫、检疫监督工作,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努力改变目前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的状况,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要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积极组织申报、认证,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方向,逐步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隶属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要在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区也要尽快建立起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并在主要鲜活农产品产地与批发市场建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点,力争2005年建成全市性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并正常运作。

3、实施市场准入制。一是建立监测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是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市有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卫生安全。三是创建专销网点。要推行“订单农业”,并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实行专区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创建专销网点。

(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1、大力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要跟踪世界农业科技新动向,瞄准国内外先进又适宜我市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要坚持用现代技术装备农业,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2、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要重点建设以佛山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佛山)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主要力量的市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顺德、南海、三水、高明4个分中心及5~6个区域性镇级中心站,并以此为框架,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起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引入技术力量,加强农业新品种及生物工程等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培训工作。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立起有效的推广机制,鼓励和吸引农科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知识)型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协组织的作用。

3、加强农民的科普教育。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各种农民乐意参加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快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知识的普及,增强农民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围绕建设第三大城市及实现信息化的目标,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建立一个动态的、计算机管理的、能够提供农业生产情况、农产品市场情况、农村经济情况的综合农情数据库,尽快完善网络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应用农业监督、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及参与宏观调控服务等应用系统,建成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传输系统,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提高我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五)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提高我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要落实如下措施:

1、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根据我市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有区域、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

2、大力扶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各地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联结千家万户进行产业化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区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到市外甚至省外开发种养基地,发展外延农业。市及各区要参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及扶持措施,各级财政要拨出专款给予引导扶持。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龙头企业中的龙头,也是我市的薄弱环节。各地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给予扶持;要通过发展农产品保鲜、包装、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增值;要努力创立优质品牌、绿色品牌,建立加工、销售与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4、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的信息和服务配套功能,继续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争取2005年全市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到5个以上,2010年发展到10个左右。同时,要努力发展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对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出口,大力开拓欧美等地的远洋市场,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根据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按照“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的要求,科学制订规划,认真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要以设施农业、禽畜养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成套机械及配套设备,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改造农业,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努力建设优势产业突出、农科水平先进、流通加工发达、信息应用普及、生态环境优化、经济效益良好的现代农业经济新格局,确保如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切实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新路子,把农业现代化建立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现代管理、现代营销等基础之上。为此,要像搞工业开发区一样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市及各区要分别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分步推进建设。示范园区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要好,配套完善。建成的示范园区起码要具有五大功能:一是体制创新及科技的试验、示范功能。二是辐射、扩散、转化科技成果功能。将比较成熟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种养模式和优良品种在面上推广。三是培训、教育功能。既培训农业干部和农民,又可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四是生产功能。园区内要汇集一批较高技术含量的农业企业,实行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收到好的经济效益。五是观光旅游功能。可以作为旅游农业,让市民体验田园风光。通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搭起科技与政府、企业、农民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速农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七)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市要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幅度减少农民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因此,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二要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加强规划,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三要搞好“城中村”改造。加强“城中村”改造规划,兴建农民公寓,腾出土地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加快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树立“水利第一”的思想,增强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扎扎实实抓好水利建设,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重点加快堤围的达标建设和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确保安全渡汛和农业旱涝保收。

2、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改良土壤为重点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以中央和省财政投入为主的。项目自1998年在我市开始实施以来,已扩大到南海、三水、高明三区8镇,累计投资1.1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治理农田面积18万亩,其中高标准整治农田3万亩。经过整治,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大大得到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各地要结合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力度。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改造,分步推进,争取在规划期内把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110万亩农田全面进行治理改造,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环境。

在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要以顺德伦教、杏坛镇,南海九江镇及禅城南庄镇等的鱼塘高标准整治为样板,统一规划,分期推进,全面开展鱼塘整治改造工作,争取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全市鱼塘的高标准整治改造。

3、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和水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妥善解决畜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限制污染型项目的上马,加大治理现有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对治理无望或没有治理价值的污染企业,要坚决淘汰,消除后患。

4、加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依法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滥征乱用土地。依法保护山林资源,搞好植树绿化,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九)切实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的巩固和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要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我市财政实力较好,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可靠的财力保证。各级要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条件,运用好“绿箱政策”,建立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配套制定相应的农业投入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各级要按照省人大的决议和省政府的决定,确保财政安排农业事业费和支农资金保持在财政支出的12~15%.财政投入重点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园区等,确保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是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生产关系,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确保农村稳定的重要措施。各地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二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规范的、严密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防止资产流失;积极探索资产运营和产权流动的新路子,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三要加快提升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水平,加快农村管理信息化步伐,把农村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四要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错误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五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退休、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等问题。要努力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确保到2006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人口覆盖面达到90%以上,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六要切实做好扶贫奔康工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帮扶力度,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加快欠发达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尽早改变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平衡发展。七要在城镇化的地方,切实抓好“村改居”(村委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推进城市化社区管理。

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佛山要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的战略部署,使我市成为广东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我市工业化步伐,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优势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687.89亿元,位居全省第三;工业增加值590.2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5%.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国内的情况看: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集团化进程不断加快;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争夺发展的制高点,各国都加快了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步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生产从“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体制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我市的情况看,省委省政府提出佛山要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成为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佛山人民的重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佛山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我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先机。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增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制度五大优势,提高工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05年,我市工业要实现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备,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速度快、总量大、效益好、后劲足、结构新、素质高的发展特点。主要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到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049亿元增加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76亿元增加到880亿元,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2006-2010年间年均增长13%;工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2006-2010年间年均增长1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品结构方面,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8%.在技术结构方面,到2005年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由目前的57家发展到100家,各专业镇建立起技术创新机构。在组织结构方面,重点扶持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力争年产值10-30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到30家,30-100亿元的10家,100亿元以上的6家。在区域结构方面,重点建设好九大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80.18平方公里(见附件一)。

──外向型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产品出口产值逐年增长,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5%提高到2005年的30%(规模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带动辐射作用大等特点,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要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速度在4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迅速提高,目前已接近10%,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因此,要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21世纪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要紧跟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国际信息技术发展主流,实现从传统电子工业向现代信息产业的战略性转型。重点加快发展数码光学产品、数字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附件、光纤电缆、软件以及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服务的产品。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环保等产业要加快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以高新技术集成与产业融合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发展。

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陶瓷及其他建材、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等四大行业目前已经拥有相当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各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在10%以上,合计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四大行业在我市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四大行业要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关联效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形成产业配套完善、技术领先、质量一流的支柱产业群体。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乃至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我市装备制造业已形成若干个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省已把广州、深圳和佛山确定为我省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输变配电设备、电工器材、金属加工机械、通用设备、陶瓷机械、塑料机械、包装机械、模具、重型卡车、摩托车等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优势的主导产品体系。

壮大发展潜力产业。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四个行业初步凸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产品知名度大、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强的行业成长性。各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在6%左右,合计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是我市的潜力支柱行业。四个行业要壮大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地方产业特色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限制、淘汰一批项目和产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区,要限制立窑水泥、陶瓷、制革、电镀、冶炼、印染、造纸制浆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治理或转移,在转移过程中要搞好防污治污设施的建设,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对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以及对安全生产有重大影响的“高危”项目和产品,要限制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企业、项目和产品,要予以淘汰和禁止。

(二)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是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载体,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是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要通过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鼓励企业开展资产和业务重组,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兼并、联合及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突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业优势。培育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激励,提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加快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推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选择一个同类或相近的国际先进企业作标杆,找出本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差距,确定发展与赶超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市将重点扶持50家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具体认定办法由市经贸部门牵头制定。对被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给予配套的政策扶持,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障就业以及满足市场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科技型、就业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著名品牌

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要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同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战略结合起来,同实施“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领导,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培育发展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整合壮大一批,嫁接拓展一批。即培育发展一批已在国内同行销售中名列前茅的产品,促其进入名牌产品行列;巩固提升一批现有名牌产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壮大一批,由“单打冠军”发展成“团体冠军”,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借助国际知名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嫁接拓展一批老企业的名优产品。通过努力,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提升区域特色经济,打造区域品牌。继续推进和创新专业镇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由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组合而成的区域特色经济。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积极运用会展经济的聚合和推广功能,支撑区域主导产业成长,形成一批诸如“石湾?陶瓷”、“乐从?家具”、“盐步?内衣”等的知名区域品牌。

(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切入点,必须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二是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管理信息化,为全市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示范。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动企业上网,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网站,通过互联网展示企业形象、推销产品、招商引资、搜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四是大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组织共性信息技术的集中攻关,推广成熟软件,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推广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示范企业信息化先进经验,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比重和申报专利的比重,科技研发经费要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以增强企业的超前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贮备能力。依托专业镇和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及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体系,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技术改造要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要全面推动和鼓励企业申请ISO质量体系认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通行能力。

(五)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促进工业发展集约化、簇群化

重点建设九大生态型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好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市禅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软件科技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暨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中心科技工业区、三水大塘工业区、三水江南工业区和高明沧江工业园。通过资源整合,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将上述工业园区整合到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体框架内,实行一区多园,共同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通过增强九大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市重点工业园区为主导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格局。(见附件一)

九大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要有所侧重,加快培育和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互促发展的园区经济发展态势。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佛山市禅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有色金属加工、陶瓷、纺织和家用电器等产业。南海软件科技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配套产业。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暨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环保设备与材料、绿色产品和资源再生等为主导的环保产业。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医药保健、化工涂料、新材料、环保饲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水中心科技工业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金属材料加工、塑料制品、光机电一体化和电子电器等产业。三水大塘工业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家具和电子电器等产业。三水江南工业区重点发展化工、建材和小五金等产业。高明沧江工业园东园区重点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涂料与特种化学品、光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西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

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围绕产业布局的合理、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优化,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加大对现有镇级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整合力度,将现有村级工业园区逐步整合到镇级工业园区,今后村级原则上不再新建工业园区。切实抓好中心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其他镇级工业园区提供范例。通过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整合,切实改变过去工业发展沿江、沿路分散布点的产业布局模式,逐步向园区经济过渡。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南部地区(禅城、南海、顺德)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好、产业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上新水平;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产业,为承接和发展先进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西北部地区(三水、高明)要依托地域广、成本低、生态好的特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各地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成为今后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促进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通过实施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组团式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围绕“广佛都市圈”,主动承接广州等中心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加强城际产业协作,提高城际产业衔接和配套水平;围绕“珠三角经济圈”,利用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聚合效应,促进工业的优化升级,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围绕“粤港澳经济圈”,把我市的制造能力与香港的金融、信息、物流等优势结合起来,提升与港澳地区的产业合作层次和水平。

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我市工业的发展空间。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重点发展北美、西欧和日本市场,大力拓展南亚、非洲和中东市场,积极探索开拓南美和东欧市场。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进口结构,鼓励进口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投资设厂、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以及对外设计咨询、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形式“走出去”,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逐步形成一批跨国公司。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要充分发挥我市体制、资本、产业、信息、人文、地缘等优势,有效整合“三江五岸”(注)的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水平。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外源性经济。一是拓宽招商引资范围和渠道。从吸引外资扩大到吸引国内外的各类资本。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渠道。二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在大力引进港澳台资本的同时,重点吸引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将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其他知名企业;引导外来资本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外来资本参与公有企业的资产重组;重点推进合资、合作经营,提高我市企业的参与程度。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组织和参与各种大型综合性招商会,同时更多地开展网上招商、中介代理招商和行业主题招商等。四是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把招商引资与鼓励企业再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整合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源泉,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引导我市巨额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多地投向经济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要引导民间资本走“五个结合”的路子:一是同外资相结合;二是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三是同改革、改组、改造公有企业相结合;四是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五是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相结合。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鼓励、扶持和引导,认真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从家族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从分散、粗放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守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政府由简单放开向主动服务、积极引导转变。努力促进一批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出口创汇、资本营运等方面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生力军。

(八)坚持环保优先,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力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工业的文明化水平。切实转变工业污染防治的观念和方式,从过去的“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各种工业污染,减少和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逐个落实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结合珠江水系治理,加快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工业废水处理中心和水道沿岸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工业发展与“蓝天、碧水、绿地”的环保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烟气脱硫、除尘、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城市垃圾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装备、环境在线测试仪器仪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快对先进、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各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先进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组织实施重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九)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现产业强市,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一是积极发展经理人市场,逐步推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为企业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探索期权期股制。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对高新技术企业急需招聘的人才要采取倾斜政策。加强高级技工的培养,以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纲要》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要实现产业强市,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做到“五破五树”: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满足感,树立干大事业、求新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创造精神;破除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树立不怕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大无畏精神;破除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树立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破除强调客观条件差,怨天尤人的等、靠、要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精神;破除一手软一手硬的片面认识,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观念。各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根据各自的职能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把《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注:珠江、西江和北江三江流经我市,而珠江的北岸在广州,故称“三江五岸”。)

佛山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1~2010)

服务业(第三产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佛山建设成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服务业稳定发展,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取得重大突破。

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433.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6%,比1990年上升1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4.7%,农村乡镇劳动力中服务业从业占31.8%.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我市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我市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总量规模不足,与广州、深圳差距较大;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有待开拓;区域资源整合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区域服务功能分区不明确,区域中心在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功能不强;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国内方面看:服务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后,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国家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同时将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这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我市紧靠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可主动承接广州服务业的辐射,但由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服务行业具有可替代性,因而珠三角经济圈地区尤其广州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市服务业发展形成很大压力。

从我市内部条件看:创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是佛山千载难逢的机遇,必将掀起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高潮,这为服务业发展和层次提升提供了契机;发达的一、二产业,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居民收入不断上升,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有探索、创新、规范和市场竞争意识的优良思想环境,有利于我们开拓服务业。

三、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统揽全局,紧紧抓住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参与同广州的合作与分工,以信息服务业为先导,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突出发展面向本地优势产业的服务业,大力拓展社会居民生活服务业。在做大做强服务业的同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把城市品位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上,构建一个功能和辐射力强大的区域中心与几个次中心相互衔接的组团式服务体系,以区域中心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二)奋斗目标

本世纪前十年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规划期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5%,力争达到15%,至2010年争取翻两番,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递增4%左右,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6%.

四、发展重点

(一)以发展信息服务业为先导

1、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适度超前的原则,广泛应用传输新技术,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跟踪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形成适应信息发展需要的高速率、大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的基础传输网。推进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发展无线接入网,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接入网。实现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业务的协调发展。规划建立一个信息安全服务平台,为信息资源利用提供安全保障。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预计超过100亿元。

2、继续发展通讯业务网。整合网络资源,适时统一区号。巩固语音通讯业务,发展数据通讯服务,拓展网络增值服务。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和IP电信业务。加快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发展宽带网入户。

3、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完成以市政府网络中心为枢纽的上联省政府、横联市属党政部门、下联区政府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建设,实现全市行政局局相通,市和各区、镇三级相连,公文交换电子化和自动化。完善公众信息网,实现各单位对社会的公众服务都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开展方便快捷、透明公开的网上政务服务。

4、推进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在企业逐步实施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大型工业企业、批发市场、连锁商店、宾馆等推广电子商务。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教育信息系统、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

5、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加大信息处理的深度,扩大信息资源的再生。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合理进行信息资源配置与增值。加快教育信息等资源库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重点整合、建设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产业化进程。

6、继续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图书馆等行业。扩大广播电视频道覆盖范围和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和数字多媒体广播,适时推出高清晰电视节目,实现广播电视采集、编制、传播数字化。积极扶持报刊杂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逐步做大做强传媒企业。不断拓宽图书馆服务领域,加快网络化建设步伐。

7、拓展人力资源等中介信息服务。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手段,促进人才流动。改变人才档案管理方式,逐步集中放在档案中心而不是在就业单位手中,逐步推进个人档案电子化和IC卡管理。规范发展职业介绍、房地产中介、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

(二)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

1、完善物流综合运输网络。形成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在公路货运站场方面,整合利用现有货运站场,规划建设9个货运站场,分别位于城北、城南、城西、西樵、大沥、黄岐、容奇、三水、高明。铁路运输方面,将我市沿线整合为4个有规模的货运站场,分别是东货场、小塘货场、三水西货场、三眼桥货场。完善港口和航道建设,发展水路运输。货运业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将现有众多的个体营运车辆整合,联合发展为几家大运输企业为主,形成集约化经营。推进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提高路网通行能力。

2、合理布局物流基地。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个国际物流园区、一条物流产业带、三个工业园物流中心。

??一个国际物流园区即三山国际物流园区,是一个港口物流和进出口商品集散服务基地的园区。建设现代化配送中心、保税仓、出口监管仓、第三方物流基地及物流信息平台等设施。

??一条物流产业带是指以禅城区为中心,东北由敦厚向大沥、盐步、黄岐延伸,西南由石湾和南庄向乐从、龙江、沙头、西樵延伸。该带大力发展集商贸、仓储、运输、配送加工的现代物流产业,以现有设施为基础,完善功能、提高档次,设若干节点,为区内和周边生产、消费服务。

??三个工业园物流中心即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流中心、三水工业园物流中心、高明沧江工业园物流中心,主要为工业园区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

3、逐步发展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全程管理。

4、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要积极培育和启动物流市场,按照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式,剥离低效物流部门,释放物流外包业务。特别是各有关行业协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将行业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统一整合,扩大物流有效需求,引入第三方物流。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增强物流辐射能力。同时,引导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深加工、专业配送等服务。

5、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加快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几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其在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电子信息化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等方面上新台价,形成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技术。

(三)突出发展面向本地优势产业的服务业

围绕家电、陶瓷、塑料、纺织、服装、家具、花卉等本地优势产业发展服务,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

1、研发服务业。大中企业要组建自己企业工程技术开发机构,除为本企业服务外,要逐步发展为本行业其它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运用工程技术中心的工程化、系统化、配套化研究开发优势,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移。发展行业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创新中心),通过中心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共享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技术贸易、创业孵化、科技评估等服务机构,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设立为高科技园区服务的技术机构。

2、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良种繁育供应、技术指导、农机服务、流通和加工社会化服务。各镇要建立集试验、推广、培训一体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改善推广服务手段。建立以区为单位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建立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确保市民吃到放心农产品。

3、金融服务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国际竞争、具备高效服务功能、具有防范和处理风险能力的金融体系。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积极筹集资金,支持生产和建设。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的合作。提高资产质量。

4、会展服务业。发展多门类、辐射广的现代化会展。利用会展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定期举办陶瓷、家电、家具、花卉、内衣、装饰布、童服、木工机械等博览会,提高组织策划水平,形成若干会展品牌。在展馆建设上,要将国际标准的展览空间、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融于一体,整合现有会展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会展中心。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塑造名牌展览公司。

5、担保服务业。根据实际情况应逐步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同时要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相性融资担保,推动民营行业组织组成互助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应以民间担保机构为主,开展商业性担保业务为主。

6、咨询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咨询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审计、资产评估、财务顾问等各类服务。积极发展法律服务,扩展服务领域,注重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大力发展设计、市场调研、信息技术应用咨询等服务。树立服务品牌,提高公信度。

(四)大力拓展社会居民生活服务业

1、居住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珠三角快速轨道交通广州到佛山段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经济适用型住宅,着力发展价格适中的舒适型住宅,打造一批名牌住宅小区。控制零星、分散以及单体楼建设,鼓励农村兴建农民公寓。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提高管理水平。培养有品牌效应的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企业。

2、零售餐饮服务业。加快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用现代流通方式改组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商店和购物中心。在石油、医药、家电、家具、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装饰材料、汽车等行业广泛推广连锁经营。建设相对集中、高品位、具观赏性和休闲的商业街、步行街,适当控制低档临街小铺。利用我市精良烹饪技艺、丰富食谱、茶楼食肆林立,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扬名“食在佛山”。积极拓展零售餐饮配送服务。

3、社区服务业。建立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全市要普遍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学校。完善社会福利机构,大部分社区有老年服务、活动场所。完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做好社区福利与公益、教育、文化、法律、退休人员与外来人员管理等服务。发展各类以便民利民为主的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业。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开通“佛山社区服务热线”。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提倡和鼓励社区资源共享。

4、旅游服务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努力将佛山建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城市商务度假和美食购物并重,集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服务、会议旅游于一体的直接旅游目的地。改造提升西樵山、南国桃园、三水云东海、三水芦苞、均安度假区等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祖庙历史文化博览区、高明“明园”风景区,计划开发三水大南山旅游区。主要景区要逐步达到4A级旅游区(点)。提高商务酒店档次,改造提高低档次酒店,发展度假酒店。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组合,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融合广深珠旅游组团,营造旅游大环境,提升佛山整体旅游形象。

5、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调整中小学布局,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以狮山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建设佛山大学园区。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发展。组织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建立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网络,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发展音像业、演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为依托的全民保健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打造中医骨伤医疗服务国际品牌。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开拓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群体培训等体育市场。规划建设高水平体育场馆,承办第12届省运会。

6、公用服务业。建立统一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建设佛山、南海、三水、高明等客运枢纽站和一批镇客运站。配合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网络建设,发展我市轨道交通,2006年开通广佛地铁。区域中心建成完整天然气管网,全面使用天然气。大力拓展环保服务,兴建各类城市公园,完善园林绿化服务。

7、汽车服务业。逐步发展和完善汽车服务体系。发展集汽车销售、汽车维修、配件供应、信息反馈于一体的专卖店。拓宽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性汽车城,完善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汽车租赁服务,合理规划停车场。

五、空间布局

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大城市要求,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区域中心发展成为整个城市的商贸、金融、信息、研发、人才、教育、咨询、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和居住的中心,是服务集中的区域。几个次中心发展成为行业技术服务、物流、专业(批发)市场、旅游、居住等服务中心。区域中心要合理规划各重点功能区,完善城市服务和辐射功能。

在服务业设施建设上要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几个标志性设施,充分体现广东第三大城市的新形象。服务业基础性、公益性和其它大型的项目设施要统一规划,加强整合,协调发展,特别是以下方面项目:光纤通信管道、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物流园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客(货)运站场、会展中心、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高档酒店、大型文化设施、医院、体育场(馆)、大型旅游开发项目、大学园区和新建学校。

六、对策措施

(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应向社会开放。减少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需要保留的要简化手续、公开透明、管理规范。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引导外资以并购、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点拓展信息服务、专业和技术服务、旅游服务、现代流通业等领域的利用外资。

(二)增加投入,提升水准

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积极向银行推荐有效益的服务业项目。

重视服务营销,树立品牌意识,以质取胜,促进服务业集团化、品牌化经营。推广ISO国际质量认证,向国际惯例靠拢。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积极同国内外著名教育机构、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有计划地引进各类适用性的高级人才,重点是信息、金融、旅游、法律、会计等行业的专业人才。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落实各项奖励政策,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优质服务单位和优质服务标兵。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区域中心和次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心镇。加强城市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实行“退二进三”,优先发展服务业。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费信贷办法,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改善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政策,营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社会氛围。促进形成住宅、汽车、旅游、信息服务、教育、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

(五)依法行政,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政府要依法行政,规范审批程序、各种收费、各类市场尤其房地产交易和有形建筑等要素市场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建立健全各行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调行业经济活动,维护行业企业利益,加强区域内行业监督,制止不正当竞争。

(六)提高认识,加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对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要贯彻落实。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的领导,建立协调机制。计划部门要做好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布局,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行业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统计部门要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刮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佛山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