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

更新时间:2020-01-16 06:56:53 找法网官方整理
  • 抢夺罪的构成要件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在此点上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只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不危害人身安全,属单一客体。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不包括 *** 、弹药、公文、证件、印章等特殊物品,否则不构成本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抢夺行为必须公然进行,但不是指必须在不特定人或多数人面前实施抢夺行为,而是指公开夺取财物,或者说在被害人当场可以得知财物被抢的情况下实施抢夺行为。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动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实施抢夺行为的,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即使行为人夺取财物的行为使被害人跌倒摔伤或者死亡,也不成立抢劫罪;对伤害与死亡结果另成立其他犯罪的,视情况从一重论处或者与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但是,如果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则应以抢劫罪论处。夺取的对象必须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如果抢夺财物的数额不大,就不以犯罪论处;如果故意抢夺 *** 、弹药、爆炸物,则不成立抢夺罪,而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公私财产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至于抢夺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自己享有而抢夺,为了帮别人而抢夺,不管犯罪的动机如何,只要行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具备了抢夺罪的主观要件。
  • 是否符合抢劫罪构成要件
    如你所述,不涉嫌抢劫犯罪
声明:以上内容找法网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在线解答
  • 描述问题
  • 接入律师
  • 问题解决率99%
立即咨询
当前已有 3456 位用户正在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侵害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包括什么
侵害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包括什么
侵权损害赔偿知识 2107
上班摔倒怎样赔偿
上班摔倒怎样赔偿
工伤索赔 1545
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条件
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条件
商业秘密的定义 2710
企业采用放假方式迫使员工离职,是否合法?
对此情况,员工可要求恢复工作或解除合同并索赔。选择时需考虑个人权益与单位态度,若单位拒绝改正,解除劳动合同并寻求赔偿是合理选择。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期间以什么作为表示单位
期间的计量方式主要依赖于时、日、月这三个时间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以时为单位时,应从下一个时间点开始算起,直至最后一个时间点结束;以日为单位,则从次日开始,至最后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离职前被要求签劳务合同,该怎么处理?
离职前签劳务合同,先协商。操作如下:1.与用人单位沟通,表达离职意愿并协商合同事宜;2.若协商不成,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单位解除合同;3.如遇权益被侵犯,收集证据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与公司签订合同后想解约却遭拒绝,我该如何是好?
可解约并索赔。操作如下:1.与对方协商解约,明确赔偿金额;2.若协商无果,收集证据,如合同、沟通记录;3.咨询律师,准备起诉材料,包括诉状、证据清单;4.提交法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离职过程中遇到不签字的情况该如何应对
离职不签字,常见处理方式有:与单位沟通、向劳动监察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建议先沟通,无果后再考虑法律途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投诉或仲裁。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作身份证明都有哪些格式
从法律角度,问题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处理方式的具体操作如下:1.在职证明:单位人事部门根据员工档案及实际情况,出具包含员工姓名、职务、入职时间等信息的正式证明,并加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毕业后可以实习吗
从法律角度,毕业后实习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如下:1.若通过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实习,应详细了解实习协议内容,确保权益不受侵害,如实习期限、工作内容、报酬等。2.直
全部0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劳动法是怎么规定产假
产假问题常见处理方式为协商或诉讼。首先应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若协商无果,可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依据《劳动法》维护自身权益。选择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和证据充分性决定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下载低至¥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