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更新时间:2013-05-16 10:51: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依照中国《劳动法》定义,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而青少年工人是指任何超过上述定义的儿童年龄但不满十八岁的工人。

  劳动法解读:禁止使用童工

  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对招用未满期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应当如何处罚?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10/1)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下统称使用童工)。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

  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

  第三条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护其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允许其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

  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其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的,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给予批评教育。

  第四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必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录用。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录用登记、核查材料应当妥善保管。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给予配合。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应当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使用童工的,均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第六条用人单位使用童工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在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使用童工的,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的罚款幅度,或者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从重处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并应当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需交通和食宿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将童工送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从责令限期改正之日起,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1万元罚款的标准处罚,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或者由民政部门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用人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由有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七条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每介绍一人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职业中介机构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

  第八条用人单位未按照本规定第四条的规定保存录用登记材料,或者伪造录用登记材料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1万元的罚款。

  第九条无营业执照、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单位以及未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使用童工或者介绍童工就业的,依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标准加一倍罚款,该非法单位由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

  第十条童工患病或者受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负责送到医疗机构治疗,并负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

  童工伤残或者死亡的,用人单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由民政部门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用人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由有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用人单位还应当一次性地对伤残的童工、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赔偿,赔偿金额按照国家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计算。

  第十一条拐骗童工,强迫童工劳动,使用童工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以及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使用不满14周岁的童工,或者造成童工死亡或者严重伤残的,依照刑法关于拐卖儿童罪、强迫劳动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禁止使用童工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使用童工的情况,不予制止、纠正、查处的;

  (二)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反规定发放身份证或者在身份证上登录虚假出生年月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发现申请人是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仍然为其从事个体经营发放营业执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9/4)

  第四十九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期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使用童工罚款标准的规定》(1992/7/6)

  第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适用本规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0或者个体工商户、农户、城镇居民(以下统称个人)使用童工的;

  (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少年、儿童做童工,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三)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

  (四)单位或者个人为少年、儿童做童工出具假证明的。

  第三条对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个人,罚款标准如下:

  (一)使用童工从事营利性生产劳动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罚款600~1200元。

  (二)使用童工从事家庭服务性劳动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罚款300~600元。

  (三)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少年、儿童做童工,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罚款300~600元。

  (四)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每介绍一名童工,罚款600~1200元。

  第四条对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单位,罚款标准如下:

  (一)对单位使用童工的,根据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具体罚款标准。

  (二)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每介绍一名童工,罚款1500~3000元。

  (三)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出具假证明的,罚款1500~3000元。

  第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在原罚款标准基础上再加重罚款三倍:

  (一)数次(两次及其以上,下同)使用童工的;

  (二)长期(三个月及其以上)使用或者使用多名(三名及其以上,下同)童工的;

  (三)数次介绍或者一次介绍多名童工的;

  (四)数次为童工出具假证明的。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童工的处罚,应当按照什么规定执行?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童工的处罚是否适用范围<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的请示》的复函(1997/10/8)

  福建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童工的处罚是否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的请示》(闽劳关〔1997〕53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劳部发〔1994〕246号)第28条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违反国家规定使用童工的处罚问题。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童工的处罚,应按照《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国务院令第81号)和劳动部《使用童工罚款标准的规定》(劳力字〔1992〕27号)执行。

  (3)哪些单位和行业可以招用未满期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其他部门违法招用的,应如何处理?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10/1)

  第十三条文艺、体育单位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运动员。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被招用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文艺、体育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运动员的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校、其他教育机构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不影响其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教育实践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不属于使用童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对<关于童工问题的请示>的复函》(1998/8/13)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厅:

  你厅《关于童工问题的请示》(内劳监字〔1998〕5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81号)第八条规定:"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时,须报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根据上述规定,除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三个特殊行业外,其他用人单位(如汽车修理部等)招用未满16周岁的学徒工,无论这些学徒工是否获得经济收入,均应视为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关于禁止使用童工的有关法律规定,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行政处罚。

  劳动部关于界定文艺工作者、运动员、艺徒概念的通知(1992/5/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国务院1991年发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81号),现对该规定中文艺工作者、运动员、艺徒的概念界定如下:

  文艺工作者,系指专门从事表演艺术工作的人员。 运动员,系指专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训练和参加比赛的人员。

  艺徒,系指在杂技、戏曲以及工艺美术等领域中从师学艺的人员。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报经县级以上 (含县级)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招用后,用人单位应切实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健康成长,并应负责创造条件,保证少年、儿童依法接受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童工是指多少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规矩《劳动法》规定,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
根据国家哪一条规定,不可雇佣童工?
根据你们之间劳动合同约定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依据什么法律
由劳动局进行处罚,具体由劳动法规定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有哪些法律
要看案件具体情况判断
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是哪部法律
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雇佣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工作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单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最新版
一、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1、禁止使用童工有以下规定: (1)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2)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3)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4)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2、
劳动法关于童工的界定,什么是童工?我国劳动法关于童工界定的规定有哪些?
依照我国《劳动法》定义,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统称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统称使用童工)。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去年注册了一家绿化养护公司,没营业,我去给老板打工一年算不算劳动关系
您提出的劳动关系问题,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您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双方沟通顺畅可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考虑调解或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可提起诉讼。
入职前让我办理健康证后再不要我了,能不能要求公司那边报销?
请问是否签了劳动合同,如果签了劳动合同是需要书面申请离职,然后办理离职手续的
离职证明可以用上上一家的吗
离职证明应反映员工最近一次离职的情况,使用上一家公司的离职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联系上一家公司的人事部门开具新的离职证明;如无法联系或对方拒绝,可提供其他相关证明材料。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证明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水果店员工没有健康证我要举报
除了罚款,对于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的从业人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还会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改正。若逾期不改正,罚款金额会进一步增加,最高可达一万五千元。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在厂里上班3年,体检听力下降,公司迟迟不安排上班
除了工伤赔偿,劳动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障权益:1.协商: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寻求合理解决方案。2.调解: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达成调解协议。3.仲裁:
发烧了,用人单位不给请假
除了向劳动部门投诉,劳动者在遭遇用人单位拒绝批准病假等劳动权益受损的情况时,还可以选择以下途径维权:首先,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尝试达成和解;其次,可以向劳动
请问27天加工时算是怎么得出一小时8块的。还有就是主动离职和辞退的点除了是一个是主动,为什么算法又不
主动离职和被辞退的工资算法有差异。主动离职一般无额外补偿,工资按实际出勤结算。被辞退可能涉及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具体操作:1.确认离职原因和性质;2.根据劳动
正常休息两天老板说我休息了两天不给发全勤
如果老板强制您加班,您首先应当与老板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拒绝加班的立场。如果沟通无果,您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寻求其介入调查。同时,您还可以保留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