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二胎产假劳动法有具体的规定吗

更新时间:2018-12-21 09:2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最近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准备生二胎了,但是大概大家都不太清楚新劳动法二胎产假具体是怎么规定的?是不是跟一胎的时候一样?会不会都没有产假?下面就让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员工二胎产假劳动法有具体的规定吗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员工二胎产假劳动法有具体的规定吗

  生育二胎需要符合一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依法取得再生育证明之后即为计划内生育。除计划外生育和非婚生育外,无论第几胎,只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均可依法享受相应的产假等福利待遇。

  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单胎顺产为90天,难产或多胞胎各相应增加15天。例如《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的晚育妇女,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晚育假三十天,其配偶享受晚育护理假三天。晚育是指已婚妇女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年满二十四周岁。从上述规定来看,生育二胎不是晚育,晚育假三十天和其配偶的晚育护理假三天无法享受。当然,如果单位能多给你30天晚育假,那就更好了。如果单位批准的话,你还可以申请两个半月的产前假,产前假期间的工资收入不得低于以前月工资性收入的80%。

员工二胎产假劳动法有具体的规定吗

  二、产假期间有什么待遇

  第一,保胎假,工资按照病假发。

  保胎假是由医生开证明,所以按病假待遇发放工资。

  第二,产前假,工资按八成发。

  怀孕7个月以上,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部分属于地方法规规定必须给假的情况,单位应批准其休假,工资按照员工以往每月实发工资标准的八成发。

  三、产假的生育津贴怎么领

  产假包括:98天 30天(晚育) 15天(难产)15天(多胞胎每多生一个婴儿),领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是国家补贴给企业,用来发放产假期间工资的,但它的计算方法与公司在社保处的申报工资基数有关,所以实际中的生育津贴与产假工资并不相等,所以有规定:产假工资和生育津贴,就高领取,简单说来就是:

  1、 如果员工的产假工资(即员工以往每月的实发工资标准,下同)高于生育津贴,那就按产假工资发员工就行了,生育津贴下来,归企业。

  2、 如果员工的产假工资低于生育津贴,那可以先按产假工资发员工,然后生育津贴下来,将与产假工资的差额补给员工,剩下的还是归企业。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员工二胎产假劳动法有具体的规定吗的全部内容。只有我们仔细了解了员工二胎产假劳动法有具体的规定,我们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欢迎咨询找法网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65581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二胎产假规定
你好,可以咨询主管部门。
劳动法产假规定
一般都是90天吧
劳动法产假规定
都有产假的,如果不给可以起诉,具体咨询电话联系我。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劳动法产假规定
你好,你也有产假的。
恶意破坏别人的名誉。我该怎么办?
如果侮辱、诽谤情节较轻,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如果侮辱、诽谤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的,可申请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乡村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吗?必须缴纳医疗保险是违法的
你好,农村合作医疗不是强制性的,它与社保相反,社保是国家强制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
我正常开车,老人全责不赔我该怎么办
车祸赔偿,首先要看交警部门是否对此事故作出责任认定。如果是你的全责,则由你方依法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损失;如果双方均有过错,则由双方根据自身过错大小,按责任比例分
未成年被大人造谣,宣传
除了起诉造谣者,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还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维护权益:首先,可以向学校或社区等相关单位反映情况,请求其协助调查并采取措施制止造谣行为;其次,可以向公安机
买手机买到假货怎么办
买手机遇假货,可撤销或索赔。撤销需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成功后可恢复原状;索赔需收集证据,证明卖家欺诈,要求其赔偿损失。处理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在网络暴力中如何明确侵权主体和其承担方式
网络暴力中,可收集证据后向相关部门报案或委托律师维权。选择报案可快速得到公权力介入,而选择律师维权则能更专业地保护自身权益,具体应根据情况决定。
在没有人的公园sy后清理了违法吗
在无人公园自慰并清理的行为,在法律上通常不被视为违法行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保持私密、避免引起他人不适或关注。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