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

更新时间:2012-12-19 07:0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摘要]合同附随义务产生于民法学说判例,具有平衡个人权利、利益与社会权利、利益,追求实质正义的功能;合同法为适应现代合同关系的需要,对其予以法定化,但局限于私法

  [摘 要]合同附随义务产生于民法学说判例,具有平衡个人权利、利益与社会权利、利益,追求实质正义的功能;合同法为适应现代合同关系的需要,对其予以法定化,但局限于私法属性,并未使其摆脱“附随性”。经济法适应现代合同关系更高层次要求,以社会权利为本位,以实质正义为理念,对附随义务从地位、内容到监控、责任给予了全面加强,使其在经济法中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义务。至此形成了现代合同法、经济法在对待市场与政府关系,维护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追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等方面分工配合,共同调整现代合同关系的法制格局。

  [关键词]附随义务 现代合同法 经济法 分工配合

  一、从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到现代合同法中的法定义务,看合同法调整合同关系功能的局限和完善

  (一)民法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及其局限性

  1.附随义务的含义及其分类

  附随义务,作为民法理论的新兴内容,尽管学者们对其理解各有出入,但是达成的基本共识是:附随义务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当事人之间亦无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并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主要是人身和财产利益,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1]这表明附随义务以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为前提,以诚实信用原则为依据,其目的在于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并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其内容也并非自合同关系之始就已确定,而是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随着合同关系的进展逐步得以确立的。

  依不同标准,附随义务可作不同分类。例如, 依附随义务的具体内容,可将其分为告知、照顾、说明、保密、不为不当竞业等义务。告知义务即向对方当事人告知对其利益有重大影响之事项的义务。照顾义务即履行合同时对对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合同标的物予以特别注意的义务。说明义务即对影响合同关系的重大事项,知悉的一方应向对方如实说明的义务。保密义务即对可能造成合同对方当事人利益损失的信息不予公开的义务。不为不当竞业义务即不进行不利于合同关系之竞争业务的义务。[2]依附随义务在合同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有先合同义务、合同履行时的附随义务及后合同义务之分。[3]先合同义务是指在合同订立阶段,订约双方所应承担的基于特殊信赖关系的协作、通知、照顾、保密等方面的义务。合同履行时的附随义务是指在合同履行阶段,为了辅助给付义务的履行并保护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应承担的通知、协作、保密、保护等义务。后合同义务则系合同履行完毕后,为了保护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应承担的保密、不为不当竞业等义务。[page]

  2.附随义务是合同法理论适应现代合同关系的体现

  依传统合同法理论,合同关系中义务产生的依据主要是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除法定和约定之外,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权利义务,彼此并不承担任何责任。[4]尽管为了弥补法定与约定之不足,诚实信用原则已经被纳入民法体系之中,但是此时该原则的要旨在于使当事人忠实圆满地履行法定与约定的义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同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理论与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实际的需要。1861年德国学者耶林发表了“契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的损害赔偿”一文,探讨了对合同订立阶段信赖关系保护的必要性,提出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从而揭开附随义务理论的先河。[5]随着实践的发展与认识的深化,合同履行时的附随义务和后合同义务均出现于判例学说之中。于是,没有法定和约定的依据,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和保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也承担起告知、说明、照顾、保密等义务。与合同自由原则下的约定义务不同,附随义务在诚信用原则的指引下,旨在调节合同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三方利益的平衡。作为合同法理论在现代合同关系中的最新发展,附随义务的利益调节功能明显地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首先,附随义务是在传统的法定与约定义务之外,衡平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结果。如前所言,在传统民法理论中,合同当事人双方在法律与合同之外几乎不负任何义务。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现代合同关系的特性-主要是基于经济的专业化与生产的社会化(公共性)-凸显出来,原有的仅调整合同成立之后至合同履行完毕时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理论难以对合同当事人利益进行全程和全面的协调,附随义务即应运而生。它使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仅扩展到合同成立前,而且延展至合同履行完毕以后,对合同履行时的法定、约定义务也进行了补充。至此,合同关系的权利义务,形成了法定强制性义务、法定任意性义务、约定义务和附随义务“四维”互补的格局。附随义务的出现,完善了法律、合同配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结构和机制,使订立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及合同履行完毕以后各方面的利益得到了严密的保护与平衡。可以说,附随义务使社会对合同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严密、更加细腻。

  其次,附随义务对个人与社会间的利益进行了衡平与协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披上了愈来愈浓的社会公共性色彩。因此,附随义务在平衡合同当事人利益的同时,亦间接地协调了各自所在的利益集团或阶层的利益。不仅如此,附随义务的单向性-合同当事人在负担附随义务的同时,并不必然享有“附随权利”或者其他权利-说明这是依据社会需要来衡平各方利益的,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但是这种不平等正是现代契约法追求实质正义的具体体现。因此,有人说,附随义务是依据诚信原则而产生的间接法定义务,是国家强制衡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果。[6][page]

  3.附随义务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附随义务与约定义务相对而言,其最大的特点是以社会权利本位,以强行性义务平衡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一般而言,合同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分配以等价有偿为原则,当事人承担一定义务的同时,亦享有相应的权利。附随义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对等性。例如,种子的交易中,出卖人负担给付种子的义务是以享有请求买受人支付价金的权利为条件的,而买受人履行支付价金的义务亦是以享有请求出卖人给付符合要求的种子的权利为条件的。但是上述权利义务之外,种子之出卖人亦负有告知买受人以正确种植方法的附随义务。出卖人履行此告知义务,并不是以买受人再给予对价为条件的,只要关于种子的交易成功,此义务当然由出卖人无条件地履行。同样,瓷器的交易中,出卖人负有当包装瓷器使买受人能够安全携回和寄送的对合同标的的照顾义务,亦非以买受人再给予包装费为条件的。[7]将种子种植方法的告知义务、包装瓷器的照顾义务赋予出卖人,是基于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分配何者更有利于利益的平衡、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而考虑的。因为种子买受人从出卖人处获知种子种植方法比从他处另寻消息要便利、简捷许多,瓷器出卖人包装瓷器的专业水平亦比买受人高出许多;尽管附随义务具有“不对称性”,但是节约了社会成本,平衡当事人利益之同时亦平衡了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此亦即是附随义务在个人权利本位的基础上兼顾社会权利,追求实质公平、维护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

  然而,附随义务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其地位具有“附随性”。合同关系中的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为依据,不但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权威性较高,是合同关系中的主要义务。然而附随义务主要存在于判例学说之中,[8]法律效力较低或者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它衍生和附随于法定义务、约定义务,容易被轻慢。其二,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与合同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约定义务相比,附随义务并非自始确定,而是随着合同的运行,根据合同目的和维护合同当事人利益的需要而逐步确定的。[9]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什么样的合同关系会产生附随义务是不确定的。如果法律对合同关系已作了严密的规范或合同当事人对其作出了周密的约定或合同设立、履行过程中以及履行完毕以后并无承担附随义务的必要,则该合同当事人即无此义务;反之,则有此必要。二是合同运行中何种阶段会产生附随义务亦是不确定的。这不仅与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约定有极大关系,也与该合同订立、履行以及履行完毕以后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 三是附随义务的内容也是不确定的。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以至合同履行以后,可能发生的附随义务有告知 、说明、照顾、保密、不为不当竞业等内容,但是具体就某个合同而言,究竟发生什麽内容的附随义务还是以该合同关系的实际需要为依归。附随义务内容的不确定性,加重了合同当事人的注意程度,也容易导致履行行为的效率低下。其三,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不明确。法律和合同对于违反法定和约定义务的责任有着极其明确的规定和约定。然而,附随义务由于其依据缺乏权威性且内容不确定,故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也相当不明确。主要是归责原则不明确。依合同法的一般原理,违反合同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约定义务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三种。各原则有明确的适用情形。例如,严格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迟延履行合同债务之后,对其逾期履行期间发生不可抗力所致的损害以及旅客运输合同中承运人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旅客人身伤害等情形。但是在何种情形下违反附随义务,应适用过错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是不明确的。[page]

  上述缺陷说明,附随义务在调整现代合同关系时,平衡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的能力极其有限。如果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追求实质公平、维护社会利益,必须将附随义务纳入法律体系之中。

  (二)附随义务法定化的进步与不足

  1.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现代民法完善对合同关系的调整

  尽管附随义务存在于学说判例由来已久,但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日内,始终处于“在野”的地位,没有为合同法所确认。因为在近代合同法之中,意思自治或合同自由原则备受推崇,[10]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一切权利义务关系均依当事人自由意志而确立。合同法之所以没有给予附随义务以足够重视,亦在于立法者确信在绝大数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可以自由意志完成交易活动,这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反映。

  然而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技飞速进步的事实表明,合同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迫使传统民法更新使命:一是如何在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性、互换性基础丧失的情形下,调整民事关系;二是如何在保障私权之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民法开始了现代化历程,其理念从追求形式正义转而为追求实质正义,其价值取向从法之安定性转而为社会妥当性,立法上就有了具体人格的出现,对财产所有权的限制,对私法自治的限制以及民事关系中的社会责任等现象。[11]将附随义务纳入法律体系是民法现代化在合同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尽管进入合同法的仅是附随义务中较为重要、较易为法律确定之一部分,但是自此,合同法不仅对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前的合同关系进行调整,而且扩展至先合同之信赖关系及后合同关系;不仅对合同的履行行为予以调整,而且规定了当事人之间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此表明法律对现代合同关系的调整日益精细化,对附随义务追求实质公平、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的认可与接纳。

  2.合同法对附随义务法定化的具体表现

  自耶林发表“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后,《德国民法典》首先对违反先合同义务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规定。例如其122条规定,意思表示因缺乏真意而无效,或因错误、传达不实而撤销时,“如果该意思表示同意向另一方作出,表意人应当赔偿另一方,其他情形下应赔偿第三人因相信其意思表示行为有效而受到的损害,但赔偿数额不得超过另一方或者第三人于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非但如此,其还就给付不能导致契约无效和一方违法导致契约无效的情形,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在德国民法典的倡扬之下,一般缔约过失责任日渐为各国所确认。继 1912年《瑞士民法典》、《瑞士债务法》》之后,《希腊民法典》、《以色列统一合同法》、《南斯拉夫合同法》、《阿根廷民商统一法草案》亦相继确立了该项制度,统一私法国际法学会亦将缔约过失责任纳入1989年的《国际商事契约原则》第六套草案之中。但是关于合同履行时的附随义务、后合同义务至今仍然少有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12][page]

  在附随义务法定化方面,我国合同法则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首先合同法总则将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予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42条则将缔约过失责任确立为合同法的一般规则:“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说明我国合同法已将合同订立时的信赖关系纳入调整范围之中。继而合同法第43条规定了先合同关系中的保密义务,第60条规定了合同履行中的通知、协作、保密等义务,第92条则规定了合同终止后,当事人的通知、协作、保密等后合同义务。这表明合同当事人所负担的义务不仅贯穿于合同运行全过程,而且内容具有广泛性,因为完全可以对“根据合同之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产生的义务”进行扩张解释,将告知义务,照顾义务、保密义务、不为不当竞业义务等纳入先合同义务、合同履行时附随义务及后合同义务之中。这样,外国民法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在我国合同法中已经成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定或约定义务。

  除此关于附随义务的一般性规定外,《合同法》亦于分则中,根据合同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将重要的附随义务确定为特定合同关系之法定义务。例如,关于告知义务,《合同法》第158条、第191条、第228条、第230条、第 232条、第256条、第257条、第278条、第298条、第 309条第338条、第370条、第373条、第384条、第389条、第390条、第399条、第413条等分别作了规定。关于说明义务,《合同法》除了在总则中规定格式条款提供者对免责或限责条款的说明义务外,还在分则第190条、第199条、第231条、第304条、第307条、第324条、第356条、第383条等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关于协助义务,《合同法》第259条、第260条、第275条、第277条、第289条、第309条、第331条、第335条、第357条、第358条、第359条、第385条、第386条等均作了相应的规定。关于照顾义务,《合同法》第156条、第247条、第265条、第301条、第 416条则作了规定。关于保密义务,该法第266条、第324条、第346条、第 347条、第350条、第351条、第352条作出了规定。关于保护义务,合同法第333条、第282条、第303条亦有规定。

  上述情形表明,我国合同法对附随义务给予了全面的认可。《合同法》对附随义务的确认采取了灵活的方法,宜于法律规定的由合同法直接明确确定,例如关于告知义务,主要由合同法确认;而对于合同法难以直接确定的,则规定由当事人约定,由法律确认约定行为的效力,例如《合同法》第324条规定的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义务条款、第331条规定的协作事项条款、第275条规定的施工合同双方相互协作条款应成为合同组成部分。此即表明保密、协助已经成为上述两种合同的基本内容。[page]

  3.合同法确立附随义务法律地位之进步与不足

  将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纳入合同法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为现代合同法的标志之一。申言之,具体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附随义务法定化,表明国家对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是私法公法化的表现。近代民法建立于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性、互换性的理性认知基础之上,对民事主体仅作抽象的规定,无能力强弱之分、地位高下之别,也无偏袒侧重的意识;民事活动由民事主体以个人意志为之,国家基本不作强行干预,即使是法院裁决民事纠纷,亦需以当事人约定为基础,不得对当事人约定任意变更。可以说,契约自由原则指导下的近代合同法是严格的私法。但是,附随义务打破了旧有的规则,将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前推至缔约阶段,后延至合同终止之后,范围亦不再仅限于合同的约定,这表明“契约自由”已风光不再。无论是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抑或其他附随义务[13],均非以当事人意思而确立,而是国家适应严密调整合同关系的法治要求,强行赋予合同当事人的。国家意志介入个人意思自治的领域,打破了合同法原有的纯私法性质,增加了公法因素,使其呈现出私法公法化的趋势。

  二是附随义务法定化标志着合同法由个人权利本位向有限之个人权利本位转变。近代合同法奉行契约自由原则,旨在确保合同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维护合同当事人的个人权利。但是,附随义务法定化则是对个人权利本位的反动。首先,附随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将其法定化在于借助国家之力平衡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衡平,因此,附随义务维护的最终利益是通过合同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利益。其次,附随义务法定化,使个人以自由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权利受到限制。由此,合同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不再仅由当事人个人意志决定,个人的权利受到以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权利的限制。尽管附随义务法定化,没有给合同法的个人权利本位格局带来质的变化,但足以说明单纯的个人权利本位已不存在,合同法变为有限的个人权利本位格局。

  附随义务及其法定化,对维护社会权利,追求衡平正义意义重大。但是如果认为依靠合同法对附随义务的法定化,可以完全达到现代合同关系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衡平,实现实质正义,则期望值过高。合同法的属性与社会现实两方面决定了附随义务法定化只是民法在其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追求实质公平正义的方法,因而具有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其一,附随义务法定化并未改变其“附随性”。附随义务为合同法确认之后,成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定义务,无疑提高了附随义务的法律地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其附随性。首先,合同法对其关注程度远远不及对约定义务及与约定相关的法定义务的关注程度。例如,我国合同法共有428条,而对附随义务之规范从总则到分则不过40余条。其次,从实际的合同关系看,亦是如此。附随义务一般是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产生的,告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义务内容均是根据合同之事项和现实情况确定,因此,附随义务从属于约定义务。这也说明了现代合同法中社会权利之于个人权利、社会利益之于个人利益亦具有附随性,其保障社会权利、维护社会利益的程度和范围与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个中原因是在合同法视角里,合同依然是以意思自治为主的民事关系,契约自由原则尽管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此限制与其作用的空间相比微不足道。因为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市场之手调节经济的微观基础,扼杀自由意志便会窒息市场生气。[page]

  其二,法定化的附随义务缺乏特别保障制度。现代合同法确认附随义务是其保障社会权利维护社会利益的具体体现,具有公法的性质;但是在对违反法定附随义务和其他义务的制裁方面并无特别之处。例如,《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泄漏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由此观之,违反先合同义务与违反合同义务的法律后果基本相同。只是第113条指出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此已超过合同法范围。合同法没有给予附随义务以特别保障,原因在于合同法一直奉行抽象人格的立法模式,无论是对自然人抑或对法人乃至国家、社会一视同仁,实行公私一体保护制度。尤其附随义务所体现的社会权利、利益是通过合同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利益间接反映的,合同法更无从对其施以特别的保护。上述不足表明无论是从范围而言抑或是以程度而言,合同法均难以独自承担调整现代合同关系之使命;要适应现代合同关系需要,必须呼唤新的能够与之分工配合的法律。

  二、从现代合同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看经济法调整现代合同关系的特殊使命

  (一)经济法调整合同关系的新视角

  在近代社会,人类刚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迈入市场经济,从农民、手工业者到小业主、小作坊主,所有的市场主体实力相差不大,一般没有显著优越地位者;同时,一切市场主体在交易中频繁地互换位置。此种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性和互换性特点,决定了能够确保市场主体的个人权利,就能维护社会整体的权利;能够实现形式正义,亦即离实质正义相距不远。为此,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观点,指出政府主要任务在于确保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权利,其核心是维护意思自治,即所谓“干预越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14]在亚当斯密理论的指导下,近代各国奉行自由放任的市场体制,国家关心的只是个人权利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个人意志之自由是否得以完全实现。此即是近代民法视角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近代民法立足于微观的市场主体,保障的重点是个人权利,体现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思自治、自己责任等。[15]近代合同法调整合同关系亦立足于合同当事人个体,保障的重点是合同当事人的契约自由。尽管现代合同法视角有所扩大,照顾到与微观合同关系相关的某些社会利益,但其基本角度没有改变,因而契约自由仍然是最受其重视的原则。

  但是人类社会在确立了市场机制以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使得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市场主体行为的公共性色彩亦越来越浓。兼之,市场经济天然具有优胜劣汰的属性。19世纪末、本世纪初,人类社会步入垄断市场经济阶段。最明显的体现是物质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场主体在原有地位差别的基础上出现了信息占有的两极分化。[16]信息占有的两极分化不仅使公平交易变得困难,更严重的是使各市场主体对物质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呈现空前的加速度。物质财富与信息占有的两极分化,既产生了强者如大企业大公司,也产生了普通劳动者、消费者,他们的市场地位平等性、互换性基础丧失。因此二者的利益关系往往不是通过交易双方的协调即可达到实质公平;并且平衡的结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单个市场主体本身,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整体利益。为此,凯恩斯一反微观经济学观点,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提出国家干预市场理论。人们也日渐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存在着一定的重合与差别,对于二者的对立性和一致性要给予同等重视。反映于法律领域,即社会权利、社会利益并非是以合同当事人为视角的合同法所能够全面照顾到的,它们呼唤能够以社会为视角的调节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法律出现。经济法便应运而生。它以所生存的经济社会为调整合同关系的大视角,与合同法局限于合同当事人的视角有着重大差别。首先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在合同法的视角之内,其关注的主要是个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个人利益是否基本平衡;而在经济法的视角里,社会权利、社会利益的保障与维护才是首要的。其次,看待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不同。合同法认为每个市场主体个人权利的实现就是社会权利的实现,每个市场主体个体利益得以维护就是社会利益得以维护,因此,实现保障、维护个人权利、利益的形式正义时就实现了实质正义;经济法视角中,无论是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抑或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总是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实现形式正义并不能完全实现实质正义。为了追求实质正义,法律有超越甚至限制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维护社会权利、社会利益的必要。[page]

  (二)经济法对合同附随义务的发展

  首先,在经济法中,附随义务由合同法中的附随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作为民法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在得到现代合同法首肯之后,虽然成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定义务,但其社会权利本位属性,在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合同法中始终难以摆脱附随地位。当以社会权利为本位的经济法产生以后,其才有了真正的归属。因为经济法调整与社会权利、社会利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合同关系或者合同关系的特殊方面,附随义务无论在宗旨、目的抑或性质、作用上与其均具有极强的同质性。故而,将附随义务纳为主要内容,在部门经济法中屡见不鲜。例如:广告法即是一部以先合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法律。一般而言广告具有要约和要约邀请的性质,制作发布广告表示合同当事人的关系进入合同订立阶段,应当承担先合同义务。为此,我国《广告法》规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的义务(第7条),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身心健康的义务(第8条),对商品性能、产地、用途等和服务的内容形式等表示应清楚明白的义务(第9条),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等应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的义务(第10条),涉及专利或专利方法的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的义务(第11条),广告应具有识别性的义务(第13条),以及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农药、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中的应当承担的义务。上述义务在合同法看来,几乎全是附随义务。然而,因为广告是特殊的订立合同的方式,不再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个人私事,它涉及到社会权利、社会利益,因而成为《广告法》的主要内容。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亦是如此。尽管消费者与经营者二者关系具有合同关系,但是经济法并非停留于对二者合同关系的一般性规范上,而是重点规定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的权利。这些义务以内容而言,即是保护义务、说明义务、告知义务等;从时间而言,包括了先合同义务、合同履行时附随义务以及后合同义务。其他亦如产品质量法、价格法、证券法、招标投标法等,均对原本属于合同当事人的附随义务作了重点详尽的规范。上述情形说明,合同法中的附随义务成为经济法的基本义务。

  其次,经济法强调了合同关系中强者的附随义务。合同法奉行抽象人格之立法模式,在其视野中合同当事人的实力和地位没有差别,因而对当事人承担的附随义务之内容和机率的规范是中庸持平的。但是在经济法的视野内,合同当事人不仅有经济实力之别,亦有信息实力之别,当事人承担的义务是既难以亦不应持平的。根据经济与信息实力和市场地位,经济法将合同当事人分为市场中的强者与弱者,并且强化了强者应承担的义务。典型的例子首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它首先根据市场交易地位与实力将合同关系当事人分为经营者与消费者,(该法第2条、第3条)。然后将从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两方面来强化经营者的义务,一方面规定了经营者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性的义务、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出具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义务,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另一方面则规定了消费者监督批评权、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以及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等。因此,有企业惊呼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权利严重失衡。 其实并非权利失衡,而是通过加强强者的义务与责任,以保护合同关系之弱者,实现实质公平而已。不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均有此倾向。经济法强化经营者义务的规定与合同法关于合同当事人承担附随义务的规定是洽合的。维护社会权利和利益,强化经营者义务,保护消费者权益,是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的立场决定的;并不说明在一般合同关系中消费者对经营者负担的通知、照顾、保护、保密、说明等义务不再有了,此方面仍由合同法调整。[page]

  再次,经济法细化了附随义务的内容。合同法对附随义务内容的规定极不明确,经济法则对相应内容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与之相适应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了消费者知悉真情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价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对此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关于保护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4条、第18条,《广告法》第10条、第18条,《产品质量法》第26条、第29条、第35条均有详尽的规定。

  第四,经济法保障附随义务履行的力度加强。仅就对附随义务地位的强化、承担方的确定、以及义务内容明确化而言,经济法不过是对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某些强制性规定而已,似乎可将经济法看作合同法的特别法。但是当经济法将国家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乃至社会团体确立为保障附随义务履行的监管机关时,与合同法的区别便凸显出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章规定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采取措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必须受理,及时审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章规定了对有关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内容,第16条规定:“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第17条、第18条、第19条则对具体情况作出规范。《产品质量法》第二章、《广告法》第四章也有相关规定。非独如此,经济法亦赋予了社会性组织对履行附随义务的监督控制权力,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章有关消费者组织的规定,《产品质量法》第20条、第21条有关从事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规定,第23条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之社会组织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均有社会监督的性质。与合同法相比,经济法加强对附随义务履行的监督控制表现于两个方面:一从形式上看,以行政机关为主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介入了合同关系。在合同法中履行附随义务与否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个人事务,对义务的监控权亦主要在合同关系相对人,即使需要请求司法机关救助,也采取不告不理原则。但是在经济法中,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甚或立法机关以及社会组织立足于社会的宏观立场,监督控制负有附随义务的合同当事人向相对人履行义务,并且此种监督是全方位的与合同运行相始终的。在义务人违反义务或企图违反义务时,无需合同当事人请求,便可及时强制义务人改正行为、履行义务。二是从实质看,它是国家公权与社会公权干预个人权利、限制契约自由的具体表现。契约自由是合同法的灵魂,因此合同法虽肯定附随义务,一定程度上照顾到社会权利、社会利益,然而其维护合同当事人权利平衡的立场未变,社会利益在其视野之内无非是“又一个普通市场主体”的利益而已,故而实行了公私一体保护原则。但是经济法立足于社会整体立场,以维护社会权利为本位,在其视野中社会权利、利益优于个人权利、利益,因而需建立特别的保护机制,限制个人权利、自由,协调社会权利与个人权利、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侧重保护社会权利和利益。经济法便引入公权,干预私权。此时,社会公权、国家公权一身兼二职,不仅是社会权利和利益的代表者,而且是社会权利和利益的维护者。当合同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时,其侵犯的不仅是对方当事人的个人权利和利益,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了社会权利与利益,行政权等公权便可直接介入合同关系,限制双方意思自由,平衡二者的权利、利益关系,此时公权便与私权-请求履行附随义务的合同当事人的权利-重合了。因此有学者说经济法是公权与私权融合生长之产物。经济法将合同关系中附随义务给予特别关注,主要是由附随义务在其视野的特殊地位决定的。[page]

  第五,经济法加重了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附随义务已成为民事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违反此类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但是经济法所规定的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大大加强。与合同法所规定的责任相比,经济法中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综合性。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合同法》第43条、第324条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违反保密义务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第21条同时规定:“违反本法第10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根据第20条侵犯商业秘者应承担民事责任,而根据第21条其又应承担行政责任,因此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商业秘密之规定应承担双重责任。再如《产品质量法》规定违反有关说明义务,经营者不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40条),依据罚则还应被“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第53条)“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所得生产、销售产品货款净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第54条)关于保护义务,依照《合同法》及《民法通则》有关规定,履行合同没有尽到保护义务,造成合同关系相对人身体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用等费用。”(《民法通则》第119条);而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用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第42条)。此表明经济法规定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不仅限于民事责任,而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综合责任。其二是惩罚性与赔偿性相结合。经济法规定的违反附随义务的赔偿责任由民事责任体现,而惩罚性责任则是由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体现。不但如此,还特别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规定,违反说明、照顾等附随义务,造成合同关系对方当事人损失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可;虽然该法第130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民事义务、有欺诈行为的,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但是该文是于《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中规定的,故而若违反附随义务而非约定义务并不必然能适用相关规定。《合同法》所援引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是第49条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此系我国经济法确立惩罚性赔偿责任之明证。据此规定,违反说明、照顾、保护等义务的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必须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此种责任的特点是:权利义务双方必须有直接或间接的合同关系;承担责任一方必须是市场主体中的强者-经营者,消费者即使有违义务亦不适用此担责方式;赔偿数额比受害方的损失大。经济法规定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惩罚性与赔偿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责任是因违反该义务行为具有双重性质。首先合同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从微观的角度看,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直接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利益;为了确保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平衡,应当使违反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亦即承担民事责任,此依照合同法即可,经济法不过是加以确认而已。其次,合同当事人中强者违反附随义务,损害了弱者的权利、利益,从宏观的角度看,即损害了社会权利和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必须有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出面干预,以公权制裁私权之滥用,维护社会权利、利益。此经济法之特别责任,如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惩罚性赔偿责任中惩罚性责任,均是违反附随义务人承担的社会责任。[page]

  三、经济法与合同法调整现代合同关系之分工与配合的探讨

  从经济法与现代合同法对附随义务的不同规范中,可以约略探知二者在调整现代合同关系时分工配合的脉络。笔者以为二者的分工配合之依据,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法、合同法对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地位的倾向性不同,但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自古有之,但是此类法律规范不断健全壮大成为民法一个子部门-合同法则是近代的事情。[17]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占主流的是亚当斯密所主倡的“市场万能论”,主张市场主体享有最大限度的意思自治、行动自由;国家成为市场的“守夜人”。此时市场是“万能的市场”,政府却是无能的政府。[18]近代合同法的立法者便是基于上述立场,严格限制政府干预市场,使得契约自由原则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天然缺陷日益暴露。[19]这使得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成为众矢之的。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学说,主张针对市场缺陷,进行适度的国家干预。[20]经济法正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法律产物,因而主张政府对市场施以干预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尽管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功能的方向性不同,但是都共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组成部分,服务于现代市场经济。二者需要共同考虑的因素均是市场与政府。诚如前言,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缺陷也还存在,然而古典自由经济学派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关于自由竞争机制作用的认识并非完全过时-不过是需要在程度和范围作出适当调整而已;与之相应,政府干预市场时也有缺陷-“政府失灵”,[21]政府的干预应当是立足于市场机制之上,一定范围内的有限干预。这是社会经济现实对经济法、合同法的共同要求。

  正是经济法与合同法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上的倾向性不同而现实经济基础相同,决定了二者对附随义务的不同态度。合同法对待政府干预市场持消极态度,因而对附随义务作出一般性规范之后,便裹足不前了。经济法则积极推动政府干预市场,故不但将附随义务从合同法上的“附随”地位提升到主体地位,而且明确了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机关对履行附随义务的行为严密监控,并为之确立了特殊的责任。这种分工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可以设想合同法在不违反其基本精神前提下,对政府等公共机关干预市场的行为给予默认或许可;而经济法在尊重合同契约自由原则基础上,对需要国家干预的合同关系给予特别的规范。例如,经济法可以规定高新科技企业享有优先融资权利,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与金融部门企业订立借款合同的权利,以此来干预借贷双方的契约自由,满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也可以规定同等条件下,能源部门应当优先与技术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小印染厂、小化肥厂等以外的企业订立能源供给合同,以此来干预能源供求双方的契约自由,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page]

  (二)经济法、合同法对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认识不同,但是追求社会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谓正义,罗尔斯认为它是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某种不平等分配是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的制度安排。[22]他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按照正义的两个原则进行制度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23]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区分是与这种制度安排对应的。形式正义是指使制度安排能够公平一致的对待其所规定的每位社会成员的理念;而实质正义则是指制度安排能够针对社会成员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区别对待,最终实现结果的公正合理的理念。[24]

  社会正义是法律孜孜以求的目标,[25]经济法与合同法亦不例外。但是二者对合同关系中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认识有别,因此,在调整现代合同关系时各有特色。在合同法视角内,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几乎是一体的,实现了形式正义亦即实现了实质正义,因此合同法便以形式正义为其直接追求目标。这对于合同法本身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坚持形式正义理念,方能恪守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其二,坚持形式正义理念,能够使其在最广泛地范围内对众多市场行为反复适用,体现了法律效率原则。可以说合同法的形式正义理念正是罗尔斯的机会公平平等原则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最生动的体现。为此,合同法不仅奉行抽象人格的民事主体立法模式,而且将一切具体情形的决定权依据契约自由原则交由民事主体自主行使。这使得在合同法面前不具有特殊人格之民事主体,亦无特殊情形的特殊处理。因此也使得合同法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与之相左的是,经济法认为形式正义在特殊情况下并不能代表实质正义,二者的偏差时常会出现。因此对形式正义的追求代替不了对实质正义的追求。经济法便确立了实质正义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经济法也呈现出与合同法不同之处。其一,设定具体的人格。经济法将其调整范围内的市场主体的法律人格具体化,例如承担保密义务的市场主体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法律人格是“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以下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承担告知、说明义务的市场主体在《广告法》中为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法》第2条);其二,针对具体情形规定处理模式。与《合同法》统一的一般性规定不同,经济法对其调整范围内的情形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并给予相应处理。例如,尽管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社会经济角色是多重的,但《广告法》仅是其从事广告活动所遵守的规则,是对三者具体职业活动的规范。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是消费者的具体权利和经营者的具体义务;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等十余种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范。其三,针对违反义务的行为规定具体责任。经济法对特殊法律人格的市场主体违反义务的情形,作出了特殊而明确的处理。同样是违反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根据第40条的规定应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第49条之规定欺诈行为的经营者有还应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而且对“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得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在《产品质量法》中,对违反告知、说明义务者,根据第40条之规定,销售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并于第53条、第54条中具体规定了对违反诚实告知、说明义务的处罚。《广告法》亦有关于违反告知、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几乎每一个调整合同关系的部门经济法均有自己的具体责任制度,此与合同法关于合同责任的抽象概括之规定,则显然细致化了。因此,对于合同法而言,追求正义类似于流水作业的规模化生产,只要符合基本流程即可,而对于经济法而言,追求正义则是精雕细琢的手工生产,产生出来的也便是独一无二的工艺品。这使得经济法在形式上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与民法法典化相比,经济法主要由一系列专门化的法律部门组成,而且各法律部门只在精神原则方面相同,具体制度和规范各异,故而经济法可以有自己的纲要却难以有统一的法典;二是与民法稳定性相比,经济法因其功能的特殊性,与社会经济需要的变化密切相关,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变动性。[page]

  从上述情形看,合同法以形式正义为理念,以概括性规范为主要内容,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最大的程度上给予市场主体等待遇,协调最一般最经常的交易行为,鼓励了交易活动;经济法以实质正义为理念,给予具体市场主体以差别待遇,调整了特殊的合同关系,保障了合同法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但是无论追求正义的倾向性如何,社会正义则是其共同价值目标,二者完全可以分工配合,共同完成市场经济法制的任务,合理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增进人类的共同福祉。例如,法人、自然人的合同关系一般由合同法来调整,但是如果合同当事人有一方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三资企业、“五小企业”、外国人持股的企业、由跨国公司兴办的企业等,或是一方当事人是儿童、残疾人、妇女、农民、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等需要给予特殊调整的合同关系还应由经济法来调整。

  (三)经济法、合同法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认识不同,但是维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

  合同法的经济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经济学。[26]因此在合同法的视角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要增进社会利益只需保障追求一己之利的个人权利和积极性即可,如此社会利益便随着个人利益之增益源源而来,社会整体便于社会成员个人辛勤奋斗基础上“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合同法立足于个人权利本位确保个人的财产所有权和意思自治。例如,《瑞士债务法》第9条明文规定:“契约的内容在法律限制内可以自由订立。”新近制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1条亦规定:“当事人有权自由订立合同并确定合同的内容。”而在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均在具体合同制度中落实了合同自由原则。我国《合同法》第4条明确了合同自愿订立原则。尽管现代合同法同时对合同自由原则作了一定限制,但是其幅度是处于“微调”范围。《合同法》对附随义务的法定化即是一例。虽然附随义务在《合同法》中显示出对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限制之势,但是其“附随性”并未根本改变,因而合同法个人权利本位的基本立场未变。

  但是经济法则认为个人利益在某些时候与社会利益不仅不一致,反而会发生冲突,当二者处于对立时,保障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权利反而会损害社会利益。为了保障社会权利与利益,经济法便对民法中的附随义务给予全方位的加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经济法与合同法的共同使命是确保市场调节机制的合理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以增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但是从对人类历史和理性地分析结果看,法律的社会立场与社会成员的个人立场始终有别。因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既具有一致性又有冲突性的矛盾体。在此,经济法、合同法便有了职能的分工。一般而言,与社会利益没有冲突或其他特别意义的个人利益关系,立法者便以合同法来调整。此时,合同法增进社会利益的方法便是坚定地维护个人权利,保护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积极性;因此其完成使命的方法具有间接性。而与社会利益有冲突的或有特别意义的个人利益关系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立法者则用经济法来加以调整。经济法便运用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直接平衡个人利益之天平,以维护合同关系中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利益。[page]

  (四)经济法与合同法看待合同关系的视角不同,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合同法重在维护市场主体的个人权利,确保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因而可以说其是从合同关系当事人的微观视角-“经济人之眼”-看待合同关系。而经济法重在确保社会利益或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利益,因而其是从社会之宏观视角-“社会人之眼”-看待合同关系的。在前文已有论述。视角有别,但是二者调整合同关系有相通之处:一调整的对象同为市场主体。无论是合同法还是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均是地位平等、具有交换关系的市场主体。不过,在合同法中该市场主体是抽象的;而经济法中该市场主体则是具体的。二是调整的方法是增损合同当事人间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合同法调整合同关系是确保由合同当事人以自由意志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同时附加某些法定义务;而经济法调整合同关系则是通过强化合同当事人的附随义务来实现的。上述共通之处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它们的共同使命。作为私法的合同法确保个人权利、利益,确保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法则是调整个人权利、利益与社会权利、利益之关系,确保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二者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使社会个体充分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27].此使得经济法、合同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完全能够分工配合,共同调整好现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99-106页;王家福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余能斌、马骏驹主编《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2] 杨振山主编《民商法实务研究》(债权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3] 江平等:《论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

  [4] 江平等:《论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

  [5]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6] 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九七级民法研究生李亮的毕业论文《论合同之附随义务》,第4页。

  [7]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8]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9]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99-106页;王家福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余能斌、马骏驹主编《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page]

  [10] 王利明 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9页。

  [11]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以下。

  [12] 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以下。

  [13] 为法律确认的“附随义务”从法律效力而言,已不再是附随义务。此处是从历史渊源而言,下文亦同。

  [14] 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经济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5] 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以下。

  [16]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以下。

  [17] 王利明 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9页。

  [18]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吕忠梅、陈虹《政府干预与干预政府-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性分析》,《经济法论丛》(第2卷),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版;王全兴、管斌《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论纲》,《法商研究》2000年第 期。

  [19] 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以下。

  [20]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

  [21]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23]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24]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25]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6页以下。

  [26]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

  [27]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36页以下。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0078
在线咨询
引用法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但我没有指名道姓。我该怎么办?
你好,收集证据,报警解决
请问父亲因赌博被拘留会不会影响孩子考警校或者当法医?
法律分析:父亲赌博被拘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政审。根据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第八条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不得征集:1、散布带有政治性错误的言论,撰写、编
对方知道我的名字,我该怎么办?
受到骚扰的可以报警处理。如果影响到人身安全的话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
遇到网络诈骗可以起诉卡主吗?
您好,收集证据,报警处理
现在有律师吗
1、律师只能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2、公务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3、曾经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两年内,不得执行诉讼代理与辩护任务。法律
发车货后和对方私聊了她把钱给我了我收了钱她又来说敲诈勒索他这属于敲诈勒索吗
敲诈勒索是故意犯罪。敲诈勒索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不具有这种目的,或者索取财物的目的并不违法,如债权人为讨还久欠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