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3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

发布部门:中共晋城市委

发文字号:晋市发[2003]16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3-09-11

施行日期:2003-09-11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1999年全省调整经济结构工作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的指导思想,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方面,全市“2316”规划顺利推进,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和传统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促进了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方面,城建、公路、电力、水利和退耕还林等建设成效突出,成为建市以来投资最多、进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三是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三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四是投资结构方面,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迅速增长,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6%提高到36%。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1999年相比,2002年GDP由133.6亿元增加到172亿元,增长28.7%,财政总收入由11.03亿元增加到22.3亿元,增长10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8.3%提高到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84元增加到6107元,增长39.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76元增加到270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1元,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尤其是市区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在尊重产业演进规律、准确把握市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晋城实际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和 “2316”规划。正确处理市场、企业、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关系,把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进合力。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注重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

三年来,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多元化接替产业发展不足,支柱产业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潜力产品与做大做强的目标有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着竞争优势不够明显、规模效益不够突出、市场地位不够巩固的问题。三是环境污染压力增大,优势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水资源日益紧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脆弱。四是优秀企业家不足,全市尚未从制度层面上建立起适应结构调整要求的企业家选择、成长和淘汰机制。五是结构调整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宏观调控和推进机制需要完善等。

“十五”后三年,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到2005年经济结构调整能否“明显见效”,事关我市2007年第一个翻番和201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总结表彰会议精神、继续实施“2316”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晋城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五”后三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全局,以改革开放促进第一要务,突出争先发展这个主题,扭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明确建设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着力发展“八大产业”,突出抓好“四大基地”,推进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确保到“十五”期末结构调整明显见效。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明显见效的重要标志是:全市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环境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在结构优化方面。突出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接替产业规模化,力争使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内部新型产品比重由19%提高到36%以上,大型企业集团产值和投资的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工业接替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提高到25%左右。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4%提高到45%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由26%提高到31%以上。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在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方面。GDP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达到40亿元,力争达到45亿元。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8.9%。

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提高城市垃圾治理率,降低水资源和煤炭资源消耗,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使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10-20%。

二、主要任务

1、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

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和标准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立足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畜牧、杂粮、林果、蚕桑、蔬菜、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建设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即以高平、沁水、陵川为主的沁辉沿线畜牧产业带,以泽州、陵川为主的太行山南端优质杂粮产业带, 以高平、阳城、沁水为主的沁丹两河流域林果菜产业带, 以陵川为主的高垣山区中药材产业带。到2005年,在六大产业带中,优良和优势品种推广率要达到80%以上,总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培育壮大一批辐射面广、战略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和销售龙头企业。引导加工龙头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扩张原料基地,拉长产业链条。支持销售龙头企业着眼开拓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型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力口快销售集团组建步伐,逐步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专业生产协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等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组织体系,为农村各业经营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桥梁和纽带。2005年,“2316”规划重点扶持的20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9亿元,利税2亿元。

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抓好“三个体系”、“两个结合”。即推广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检测体系,规范强化执法监督体系;大力发展价值高、竞争力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果产品,逐步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把推行农业品牌化、标准化与龙头企业建设和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做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标准化;通过小户集中、大户承包、公司农场化经营等方式,搞好区域布局、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一大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到2005年,建成城区5万亩无公害蔬菜、泽州40万亩优质小麦及高油大豆、高平50万头瘦肉型生猪、阳城10万亩蚕桑、陵川20万亩中药材、沁水30万只优质羊基地,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全市农民增收。

2、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四大基地

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必须树立工业立市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紧紧围绕“清洁煤、电力、化肥、铸造”四大基地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具体是:

5000万吨清洁煤基地。坚决贯彻“关小、改中、建大”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限产提价、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提升矿井的集中度,到2005年全市骨干矿井控制在200座左右,其中400万吨矿井1座,100万吨矿井10座,60万吨矿井10座, 30万吨矿井50座,15万吨矿井100座左右,全市原煤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积极推广长壁、综采工艺,提高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抓好煤炭筛分系统改造和煤炭加工转化,提高回采率、块炭率、洗选率,回采率达到60%以上,块炭率达到5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无烟煤炼焦在市场需求、环保达标的前提下,产量控制在300万吨。要积极整合资源,走无烟煤集团的路子,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抓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到2005年,基地建设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42亿元。

800万千瓦电力基地。坚持“以水定电”、“以煤定电”,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与水资源的供求平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在现有阳电一期6×3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基础上,沿沁河流域有计划地建设总装机容量800万千瓦电力基地。

“十五”规划新开工建设的大型电源项目4项,其中2004年新开工建设阳城电厂二期2×60万千瓦、鲁能集团4×60万千瓦;2005年新开工建设中国电力投资公司2×60万千瓦、晋煤集团2× 60万千瓦。

2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化肥产业的开发力度。2003年建成晋城煤化工有限公司“1830”项目和天脊集团晋城化工公司“1830”项目,全市尿素生产能力达到103万吨。抓紧实施兰花集团阳城化肥厂“1830”项目、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公司 “3052”项目一期和天脊集团高平化肥厂异地建设“4060”项目一期,力争到2005年建成2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6亿元。同时,要注重研发煤化工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00万吨中高档铸件基地。坚持建大炉、高档次、高效益的原则,按照“关小、建大”的指导思想,坚决关闭100立方米以下高炉,积极推动冶铸联产共调,冶炼以铸造为服务对象,以生铁质量的提升带动中高档铸件的提升,促进铸造业和机加工业的上档升级,以过硬的质量和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五”末建成15座179立方米、2座318立方米和2座500立方米高炉,全市生铁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4亿元。

铸造业要大力发展球墨铸件、精密铸件、奥贝体铸件、汽车零部件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铸造加工产品,“十五”末建成15-20万吨中高档铸管企业5个,全市铸件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精密铸件50万吨、中高档铸件110万吨、其它铸件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34亿元。

3、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纳米碳酸钙、稀土合金、四氢呋喃、聚甲醛等产品的生产开发力度,提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要加快园区经济发展, 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 以各县(市、 区)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园区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建设四大基地的同时,做大、做强建材、丝麻、饮品产业。建材产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新型建材的开发力度,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和建材园区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以多元市场开拓带动多元产品开发,发展日产2000吨以上水泥熟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力争到“十五”末达到高标号水泥120万吨,墙地砖1亿平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5亿元。丝麻产业要以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强化基地建设,加快丝麻纺织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服装加工能力,精心研究开发以大麻、丝麻、真丝面料为主的产品及其制成品。到“十五”末,丝麻织品产量达到5000万米,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1亿元。饮品产业要依托资源优势,采取技术创新、联合协作、群体带动、开发市场的方式,发展多元绿色产品,培养壮大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广、辐射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饮品集团。力争到“十五”末,全市特色饮料产量达到3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5亿元。

4、环山沿河开发旅游产业带,突出打造太行山水风情游品牌

旅游业要坚持政府规划,市场运作,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经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是沿周边山区重点开发基础好、影响大、已初具规模的蟒河、王莽岭、珏山、历山、羊头山、白马寺等自然风光旅游景区,发展太行山水风情游。二是沿沁河流域集中开发独具特色、富有内涵的皇城相府、柳氏民居、砥泊城、湘峪等城堡式古村落群,发展文物古迹游。三是抓住山区小水电开发建设机遇,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发展旅游产业,增加边远山区农民收入。

5、沿路开发产业经济带,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沿晋长、晋焦、晋陵、晋候、晋济洛公路开发产业经济带。整合沿线资源,实现自然、旅游、金融、人才、信息资源等在空间上的重新组合和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公路及配套基础设施要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率,资源整合体现市场性、开放性、多元性和跨区划性。建设四方物流城,沿晋长高速公路配套建设时家岭、西蜀、崔庄、南义城、川起物流配送中心,隆起晋长高速公路经济产业带的脊梁。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扶持一批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具有枢纽作用的建制镇,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就业容量大、安排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推进措施

1、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外向带动支撑

各级各部门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引进所需的各类要素,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的外向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数量、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抓住国际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大胆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吸引国内外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加快与鲁能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步伐,激发市场竞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本着共赢的原则,较好地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全方位提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

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是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和信贷、税收、土地、外贸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真正给非公有制企业以国民待遇,允许民间资金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介入,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二是提供产权保护,使合法的私有财产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对承担重点调产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一视同仁,鼓励其直接或间接参与调产项目的做大做强,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其快速成长。四是积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切合晋城实际的新体制。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着力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鼓励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积极实施资本运营,通过资产重组,集中优势资本,强强联合,着力推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值在10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规范化运作,进一步提高工业集中度,构建起晋城工业经济大厦的主骨架。特别是要发挥兰花集团上市公司的优势,迅速做大做强,力争2005年建成全省规模大、成长快、带动性强的企业。

3、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完善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建立使企业家脱颖而出并不断成长的机制和土壤。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注重培养本地企业家,切实加大企业家的招聘引进力度。一要创新选择机制。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和个人身份的界限,放宽视野,大胆选拔起用一批有市场策划能力、资本运营能力、技术创新意识、政策把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结构调整的一线中去。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的选人办法,把组织推荐与公。开竞聘结合起来,通过考任、竞争产生企业经营者。二要创新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从实际出发, 因企制宜,灵活确定企业家的薪酬形式和标准,实行年薪制和持有股权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尊重财富创造者的氛围,为企业家施展才华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三要创新约束机制。利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约束和民主监督,规范企业家行为,及时纠正决策失误,解决好负盈与负亏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要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高级管理人才信息库与优秀人才储备体系,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加快科教创新步伐,构建技术保证体系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必须进一步加快科教创新步伐,努力构建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积极建设项目研究基地,与清华、北大、浙大等科技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研究储备一批适合晋城市情的结构调整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从事企业经营,创办科技企业,采取合作、合资、联营或股份入股,专职或兼职到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支持机制,储备一批切实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项目,寻求合作伙伴,积极开发增值。三要加大对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建设高新科技园区。四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增加教育投资,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将实现教育产业化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项迫切任务来抓,为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5、增强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深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在软环境建设上,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改革审批制度,在审批项目减量和运作方式透明上下功夫,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率,为结构调整创造宽松、平等、透明的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要抓好全市城乡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基本生产生活要素的需求。发挥晋城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增加城市建设投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在采取贴息入股、资本金入股的同时,探索和推进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以奖代贴等方式,建立结构调整风险基金,利用融资租赁、证券保险等金融工具,使政府资金在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资金的退出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6、强化组织协调,完善推进评价机制

完善结构调整推进机制,关键在于制度化、规范化。要将结构调整列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在人员、机构、政策、资金、责任、考核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范。建立完善结构调整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结构调整进展情况,研究存在问题,调整有关政策。正确把握政府的职能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属企业内部决策妁事,政府一律不介入、不干预;凡涉及环保、规划、服务等方面事宜,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履行好职责。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各级各部门领导协调责任制,及时解决和克服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结构调整的工作成绩作为考评各级干部经济工作成绩的第一指标,明确考评标准,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包括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环境质量等重点指标变化情况在内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科学考评。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市第一个翻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和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3年9月11日

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