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4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4-2006年泸州市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

发布部门: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泸市府办发[2003]155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3-12-15

施行日期:2003-12-15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根据《四川省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和中央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工作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并下发《2004-2006年泸州市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请各县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认真做好防治艾滋病工作。

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2004-2006年泸州市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

艾滋病是一种既无有效疫苗预防又无特效药物治疗的传染病,因其传播速度快,危害极大,而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被发现,现已波及210个国家和地区,感染者达400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10-24岁的年轻人)。我国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人数以每年20%-30%速度上升,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四川省自199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至今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2年3月底,四川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139例(专家估计实际人数不低于11000人),居全国第六位。我市1996-2003年6月共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例,死亡4例。该病的传播与人群的不良行为如吸毒、卖淫、嫖娼和性乱密切相关。本病不仅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市目前艾滋病感染处于低流行期,但由于我市地处川南要道,流动人口频繁,兼之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社会恶习在有些地区较严重,群众缺乏艾滋病防病知识,少数单位和个别领导对预防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全市监测工作开展有限,故我市面临艾滋病快速传播的严峻形势。根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工作计划,结合我市艾滋病防治现状,特制定本战略规划。

一、总体目标及指导原则

(一)总体目标

1.减缓艾滋病的传播速度,使我市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2.减少因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3.减轻艾滋病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

(二)指导原则

1.强化预防控制措施,遏制艾滋病流行。

2.强化政府领导职能,建立全市范围的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

3.实行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4.在控制上以预防为主,在预防上以健康教育为主,在实施上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在研究上以应用研究为主。

5.将控制性病作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基本策略。

二、艾滋病流行形势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自然地理情况

泸州位于四川南部,处于云、贵、川结合部,是与云南、贵州联系的主要交通要道。总人口464?3805万,有39个少数民族,辖区面积12247平方公里,地理环境以山区,丘陵为主,经济欠发达。

2.流动人口特点

泸州市下辖四县三区,是四川省农业流动人口主要输出城市之一。到2002年,我市农村输出劳动力 80万左右,而流动人口以性活跃单身男女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生产生活环境差,经济收入不高,心理压力较大,容易接受不良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增加了性病和艾滋病传播的危险性。

3.生活水平

2001年,全市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为2184305千元,比上年增长951%,在职职工平均工资9917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5元,比上年增加951%,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较大变化,食品消费人均为2175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34993元,增长501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775?95元。

(二)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卫生服务情况

1.医疗卫生机构和艾滋病防治机构的建立

2002年,泸州市卫生机构394个,病床6641张;卫生技术人员8288人,其中医生3663人,护师、护士1997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305人;妇幼保健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158人;农村卫生院264个,卫生技术人员3213人,农村医疗点316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815人。

2.卫生保健服务

泸州有较健全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除市区有各种医院、保健院、卫生防疫站外,县级设有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中医院,乡镇级设有中心医院或乡卫生院,村级有卫生站。

安全套的推广应用情况。 安全套的推广应用主要有两个发放渠道,即计划免费供应和市场零售。据计生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发放免费避孕套药具的专兼职人员为3306人,使用免费安全套人数为23652人。就免费发放安全套的渠道看,对常住人口的发放网络较为健全,但对流动人口基本未纳入网络管理,安全套不能在公共媒体公开宣传是影响安全套发放和群众使用的重要原因。

3.性病艾滋病的诊治

我市县区级综合医院均能开展诊断治疗性病工作,主要由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治,由于性病治疗的特殊性,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将性病门诊承包出去或与私人联办情况。

在艾滋病诊断方面,各医疗机构收治的病人被怀疑是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的必须经泸州市卫生防疫站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室初筛后,由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确认,实验室确认后才能下结论,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 泸州市已确定一所医疗机构收治艾滋病人(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暂定)。

(三) 性病流行情况

2002年底,我市性病报告人数为3646人,比2001年增长1447%,比1996年增长292?89%,呈逐年递增趋势。

(四)一般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虽然开展了一些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但有关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力度及覆盖面还不够,广大群众自然缺乏性病艾滋病及健康性行为的知识,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视之为洪水猛兽,有的严重歧视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感染者;健康教育和干预手段未能有效抵达高危人群,尚未全面唤起高危人群的健康意识和主动采取健康行为。

(五)文化教育情况

我市扫盲人口的覆盖率已达100%;青壮年文盲率农村在1%以下,城镇和企事业单位在0.5%以下。

我市性病患病者中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占8228 %,表明这一人群文化水平低,普遍缺乏性病防治知识。

(六)对艾滋病的相关宣传及监测情况

1.宣传情况

我市新闻媒体积极与卫生部门配合,在每年特别是艾滋病宣传活动月(日)中,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各种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及部分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

2.监测情况

我市建立了5个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室和两个艾滋病监测哨点(泸州市人民医院性病门诊及泸州市戒毒所)。近十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对出入境人员、献血员、抓获的卖淫、嫖娼、吸毒、违法犯罪人员、部分申请结婚者、部分孕产妇、性病病人的艾滋病监测,监测人数达112432人。由于监测的对象不全面,监测点数量偏少,目前还未全面掌握我市艾滋病感染者的具体分布状况。

三、艾滋病流行模式及预测

(一)艾滋病流行情况

1991年四川省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宜宾人)在我市死亡后,1996年泸州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现已死亡),到2003年6月,我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7例,其中艾滋病人4例(已全部死亡)。在这1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的占3529%,经吸毒传播的占2941%,经输血传播的占588%,不详的占2941%.年龄分布上20-29岁的占35?29%,30-39岁的占3529%,50-59岁的占1176%,年龄不详的占588%.男女之比为11:6.疫情涉及三县三区。

(二)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

1.高危人群

吸毒:泸州是云贵川的交通要道,叙永县与云南毗邻,是毒品贩运四川南边的重要关卡之一。虽然近年来泸州市公安部门加大了打击贩毒吸毒的力度,但由于其特殊水平的地理条件,贩毒集团仍很猖獗,到2002年底,泸州市登记在册吸毒人数为4488人,分布于四县三区(但实际吸毒人数远远高于此),其中男性3500余人,女性900余人,职业几乎囊括了社会各行各业人员,但以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吸毒者中,注射吸毒占有很大比例,2003年上半年泸州市戒毒所HIV哨点监测中,194例吸毒者中注射吸毒比例为8140%,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为479%,使用注射器很少消毒或不消毒,因此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吸毒者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在性行为上多数人无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除了同伴吸毒传染外,也加大了性伴传播的危险。

不安全的性行为:卖淫、嫖娼行为作为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被禁止,但自80年代开始,娼妓现象在一些沿海城市和大城市重新出现并不断延伸到内陆的小城镇。

经济利益驱动是卖淫行为猖獗的直接原因,但缺乏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将造成性病艾滋病在这一高危人群中流行。由于各种原因,性行为缺乏有效保护措施,从而导致性病艾滋病在妓女和嫖客之间传播。

虽然加大了对卖淫嫖娼活动的打击力度,但卖淫嫖娼现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根除,所以安全性性行为的推广是这一群体中预防性病艾滋病的重要而紧迫的措施。

2.社会环境因素

周边国家艾滋病流行情况日趋严重,如泰国的感染者在1995年超过了80万,印度超过了200万,缅甸、越南和柬埔寨等国也是高发区。对外开放增加了各国交流的往来,我国处于高危区域中,200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HIV感染者40560例,但有关专家估计中国艾滋病实际感染者已达104万。

高密度的人口和大量的流动人群为性病艾滋病的流行提供了机会,开放的社会环境增加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难度。

3.管理因素

由于性病艾滋病流行的隐匿性,以及目前全方位有效监测措施不力,有部分性病艾滋病感染者还未能检出,从而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增加了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危险性。

性病医疗市场混乱,性病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加大了继续传播性病的危险性。

(三)艾滋病流行趋势预测

1.目前我市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以性传播为主,通过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也占有一部分。由于上属原因,今后我市仍将呈逐渐递增趋势。

2.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将大幅度增加。

3.母婴传播将会成为重要传播途径。

四、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市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有关部门配合组织实施。

1.市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1994年泸州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艾滋病防制工作的通知》,1997年颁发了《泸州市1997-2010年预防控制艾滋病规划》和《泸州市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职责分工》,近几年来,在市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还拔出一定专项经费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

2.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性病艾滋病生物学监测、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培训和大量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3.我市卫生部门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在每年特别是艾滋病宣传月(日)活动中上街宣传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新闻媒体及时给予宣传报道。

4.我市建立了5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其中1个血站艾滋病检查室)、2个国家级监测哨点。加大了监测工作。

5.加大了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管力度。

6.加强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管理。按照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要求,各县区卫生防疫站加强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各县区防疫站疾控科均派工作人员对辖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观察随访,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医疗机构负责对艾滋病病人的隔离治疗。

7.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促进我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泸州市卫生防疫站分别于2001年,2003年中标了中英艾滋病防治“一期基金项目”和“二期基金项目”,针对部分目标人群进行了健康知识培训、生物学监测、干预等综合防治工作。

(二)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多。

1.对艾滋病在我市流行的潜在危险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2.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流动人口和高危行为集中的人群中,甚至在青少年学生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仍然很低。对高危人群及青少年的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和适宜的方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开课率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3.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经费不足。因经费原因,我市开展艾滋病监测数量不够,无法全

面了解艾滋病流行动态。

4.艾滋病的干预措施难以得到社会及有关部门的认同。在高危人群活动集中的场所宣传和推广使用安全套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

5.与艾滋病相伴的吸毒问题未能有效得到解决。

6.防治艾滋病尚未形成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7.艾滋病的检测网络还很不健全,县区空白多,农村更是缺乏必要的筛查手段,而艾滋病易感人群往往在农村。

8.艾滋病监测系统不很完善,各县区未配备专职人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有的仅停留在日常的疫情报表工作上。

五、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和责任人、对策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1.2003年底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具体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防治工作,使之形成经常性、规范性的艾滋病管理运行机制。

2.2004-2006年在大、中、小学进一步巩固和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开课率达100%,使大、中、小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性病艾滋病对人体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3.2004-2006年在城市和农村人口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力争在城市人口中知晓率达80%以上,农村达65%以上。责任单位:县区政府。

4.2006年以前90%以上的收容、戒毒、劳教、归国劳务人员和性罪错等高危人群强制接受性病和艾滋病检测。

5.2004年对重点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艾滋病检测,艾滋病检测覆盖率达80%,2005年检测覆盖率达100%.

6.加强献用血单位的监测管理,每年应对血站抽检一次,防止艾滋病病毒的蔓延和扩散。

7.2004-2006年对全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指导部门的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防治、诊断、咨询及保健知识培训,培训率达90%以上。

8.2004-2006年力争在全市高危人群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达60%以上。

9.建立我市艾滋病性病综合防治模式,扩大高危人群艾滋病性病监测,开展行为干预。2004年建立龙马潭示范区,2005-2006年相继在各县区进行推广。

10.电台、电视台、报社应开辟性病艾滋病防治宣传栏目,并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内容列入日常节目计划,定期负责播出。市健康教育所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题宣传专栏。

(二)防治对策

1.按照市政府下发的《泸州市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职责分工》的要求,各部门分工协作,由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负责,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对本部门和所属单位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

2.继续作好艾滋病、性病疫情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的行为监测,掌握流行动态,预测流行趋势。市、县区级的医疗、防疫、妇幼保健机构要确定艾滋病防治专(兼)职人员,设立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建立和完善监测报告网络。

3.对静脉吸毒人群实施标本兼治、有效的控制措施,遏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上升的势头。

4.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5.提供戒毒和减少静脉吸毒危害的社会环境和支持条件,实施戒毒脱瘾治疗。

6.对性乱人群和卖淫嫖娼人群实施标本兼治的有效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经性传播途径由静脉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扩散。

7.严厉打击卖淫嫖娼活动。

8.大力宣传使用安全套,对性乱人群、暗娼实施行为干预。

9.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10.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对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关爱的社会环境,落实关爱政策措施。

11.把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

12.对吸毒、卖淫嫖娼和性乱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摒弃高危行为。

13.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继续加强对采供血及医疗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

14.整顿性病医疗市场,规范性病治疗。

15.扩大对婚检、孕产妇人群的艾滋病病毒监测,开展母婴阻断的干预研究。

16.开展艾滋病、性病危险因素的社会医学研究。

17.加强艾滋病预防、控制、关怀、护理、治疗队伍和设备的建设,作好人员和技术储备。

18.争取性病、艾滋病的项目支持。

19.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扩大开放,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四)保障措施

1.强化政府职责,实施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各级政府要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作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兴衰的一个战略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参与、职责分工明确的防治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指标和考核制度。市政府成立了副市长余小平为组长的艾滋病防治战略领导组,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广播电视局、市交通局、市扶贫办、市工商局、泸州药品监督局、市外侨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妇联、市红十字会、泸州报社为成员单位,下设工作组在卫生局,组长由市卫生局副局长郑海山担任,成员有彭良芝、王惠明、吴庆戎。

2.完善相关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保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3.总结经验教训,强化执法监督。认真总结近几年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医疗卫生安全,特别是用药、用血安全,减少医疗事故。

4.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承担的多渠道筹资的机制。各级政府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经费的落实;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筹资;积极与国外相关机构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争取经费支持。

5.加强艾滋病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卫生部门要在现有卫生防疫机构的基础上充实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一支与防治、监测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各县要有一个具备检测艾滋病能力的医疗和防疫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逐级培训的方法,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各级艾滋病防治管理、专业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

6.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艾滋病最主要的措施。一要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宣传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卫生防病知识;二要宣传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子孙后代和社会的危害性,认识其对经济建设和整个国力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提高警惕,把防治艾滋病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改变部分人群不文明、不道德的生活行为,尽力减少艾滋病传播危险因素。卫生、宣传、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等以上学校要在健康教育课中增加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内容,并纳入教学计划。对出入境人员、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要组织学习和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

7.加强性病防治。性病的流行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把加强性病防治,降低性病的发病率作为减少艾滋病感染危险性的重要措施予以落实。要尽快建立完善性病防治监测系统。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性病医疗市场的治理整顿,打击取缔非法游医、药贩,同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性病的发病率,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机会。开展艾滋病的调查、行为干预、对感染者、病人关怀和科研等工作。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病后的治疗由医疗机构负责。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