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消费欺诈,最直接的方式是与经营者进行协商,尝试达成和解,解决纠纷。如果协商无果,消费者可以选择向相关行政机关投诉,借助行政力量对欺诈行为进行查处。
当欺诈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时,消费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这些处理方式为消费者在面对消费欺诈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找法网提醒,消费欺诈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发布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经营者欺诈行为的加倍赔偿责任等。
1.发布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针对虚假广告宣传,《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出虚假宣传的,将依照广告法追究法律责任。
2.经营者欺诈行为的加倍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一倍。
欺诈消费者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价格欺诈: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2.虚构交易: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3.虚假有奖销售: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4.虚假广告和演示: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