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撞到车后离开现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逃逸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差点撞到车,但实际上并未与车辆发生实际的碰撞,此时驾驶人驾车离开现场,一般不能简单地认定为逃逸。
2.如果驾驶人在意识到自己差点撞到车后,理应停车查看情况,确保没有造成损害或伤害,却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迅速驾车逃离,这种行为就很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因为这种行为显示出驾驶人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符合逃逸的构成要件。
因此,判断差点撞到车后离开是否算逃逸,需要综合考虑行为情节、驾驶人的主观心态以及是否造成实际损害等因素。
差点撞车后逃离现场的法律后果是严重的。
1.虽然未发生实际碰撞,但驾驶人的逃离行为若被认定为逃逸,将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根据法律规定,逃逸行为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或其他相关罪名,视具体情况而定。
2.一旦逃逸行为被确认,驾驶人将可能面临罚款、吊销驾驶证、甚至刑事责任的追究。
3.逃逸行为还可能对驾驶人的社会信用和个人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生事故或险情,应立即停车查看情况,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处理。
找法网提醒,判断差点撞车后的逃逸行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要看驾驶人在意识到差点撞到车后的行为表现。
如果驾驶人选择立即停车查看情况,并积极与对方沟通协商,那么这种行为一般不构成逃逸。相反,如果驾驶人选择迅速驾车逃离现场,那么这种行为就很可能构成逃逸。
2.要考虑驾驶人的主观心态。如果驾驶人逃离现场是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那么这种行为就更容易被认定为逃逸。
例如,驾驶人担心因事故责任而面临罚款、吊销驾驶证等法律后果,于是选择逃离现场以逃避责任追究。
3.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事故现场的情况、逃逸行为的持续时间、逃逸后对事故调查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判断逃逸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公正、准确地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