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车辆被扣留后,若双方尚未协商好,是不能放车的。
1.肇事逃逸行为本身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只要有逃逸的行为存在,公安机关就有权对车辆进行扣留,并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处理。
2.在此期间,即使事故双方有协商的意愿,但在协商达成一致之前,公安机关不会因双方的协商进程而轻易放行扣留的车辆。
这是为了确保事故调查的全面性和公正性,防止因逃逸行为导致的证据灭失或难以查证。
因此,对于肇事逃逸的车辆,只有在公安机关完成相关调查,并确认无其他违法情形或已经依法处理完毕后,才有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行。
肇事逃逸后,即使双方已经协商达成一致,逃逸者仍有可能面临被拘留的处罚。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这意味着,逃逸行为本身就已经触犯了法律,协商并不能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理由。
2.如果逃逸行为构成犯罪,如交通肇事罪,那么处罚将更加严厉,可能包括有期徒刑等刑罚。
因此,对于肇事逃逸者来说,协商只是解决事故赔偿等问题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免除其因逃逸行为而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
肇事逃逸行为可能构成的罪名主要包括交通肇事罪等。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且该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如被害人死亡或重伤,那么肇事者就有可能被认定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此时,肇事者将面临有期徒刑等。
2.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形式分为过失和故意两种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即肇事者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事故发生。
3.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危险驾驶行为导致他人伤亡且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时,肇事者也可能因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或想象竞合而被认定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此时,虽然肇事者对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的,但对交通肇事罪仍然是过失。
找法网提醒,肇事逃逸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还可能构成严重的刑事犯罪,因此,对于肇事者来说,逃避责任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