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时,约定利息要合法,需遵循以下原则:
1.当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且无法提供有效证明时,法律允许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来计算利息。这意味着,在没有明确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利息的计算不会偏离银行利率太多。
2.如果当事人对利率标准有约定但发生争议,可以在最高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标准内确定利率。这一规定旨在防止高利贷行为,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3.有息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绝对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这是法律的明确界限,任何超出此范围的利息约定均不被法律保护。
4.出借人需注意,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否则这样的约定同样不受法律保护。
关于借款利息的支付期限,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1.若双方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可以通过协议补充来确定;若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则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来确定。
2.在仍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法律作出了具体规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3.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则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4.《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四条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借款人应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并在无法确定时遵循特定的支付规则。
借款合同中约定滞纳金是不合法的。
1.滞纳金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措施,其设定权专属于行政机关。自然人或法人之间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滞纳金是无效的。
2.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找法网提醒你,这样的约定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并且可以作为追究违约方责任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借款时约定利息需合法合规,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同时,应避免在合同中约定不合法的滞纳金条款,而可以选择约定合法的违约金条款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