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批离职流程:
1.我国法律明确赋予了劳动者无限辞职权,这意味着劳动者辞职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
2.无论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主动辞职,还是因为用人单位有过错而依据第三十八条辞职,劳动者的辞职行为都不受用人单位批准的限制。
3.虽然辞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但劳动者在行使辞职权时仍需遵守一定的程序规定。
4.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且书面形式并非必须。
当劳动者按照法定程序提出辞职,并履行了提前告知义务后,如果单位在告知期结束后仍未办理离职手续,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提前告知期结束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即解除,此时劳动者可以离开单位。如果单位因未及时办理交接手续而导致损失,这部分损失不应由劳动者承担。
2.单位有义务在劳动合同解除后,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3.如果单位未履行这些义务,给劳动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4.如果单位拒绝履行上述责任或支付相关费用,劳动者可以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
5.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劳动者可以向单位索赔,如果单位仍不赔偿,劳动者还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找法网提醒你,离职后,如果单位拒绝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经济补偿金或其他福利待遇,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
1.劳动者应保留好所有与离职相关的证据材料,如辞职信、离职证明、工资条等。这些证据材料在后续的劳动仲裁或诉讼中将起到关键作用。
2.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1)劳动行政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会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对单位进行处理。
(2)如果劳动者的权益得到确认且单位仍未支付相关费用,劳动行政部门还可以责令单位加付赔偿金。
3.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途径进行维权。
(1)在劳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劳动者需要提交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2)如果劳动者的主张得到仲裁庭或法院的支持,单位将被要求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单位仍不履行判决或裁决,劳动者还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