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他人赔偿的金额,若是远远超出自己实际遭受的损失,就可能构成勒索罪中的敲诈勒索。
1.具体而言,赔偿金额应基于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精神损失费、疗养休息期间的工资损失以及因此耽误的其他经济损失来决定。
2.若残疾或死亡的情况发生,赔偿金还可以按照受害者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来计算。
3.一旦索要的赔偿金额明显不合理地高于实际损失,就可能被视为敲诈勒索行为,进而面临法律的制裁。
4.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敲诈勒索行为的公民若未满十六周岁,则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找法网提醒,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从威胁的方式来看,抢劫罪的威胁通常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直接发出的,具有即时性和紧迫性;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则可以当面发出,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或第三者转达,方式更为多样。
2.从实现威胁的时间来看:
(1)抢劫罪的威胁往往表现为扬言如不交出财物,就要当场实现威胁内容;
(2)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则更多表现为,如不答应要求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实现威胁内容,尽管也存在当场实现威胁的可能。
3.从威胁的内容来看,抢劫罪的威胁多以杀害、伤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胁;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则更为广泛,可能包括对人身的加害、毁坏财物、名誉等。
4.从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来看,抢劫罪通常是实施威胁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则既可以在当场取得财物,也可以在事后取得。
敲诈勒索罪与招摇撞骗罪在行为特征、造成被害人交出财物的心理状态以及获取利益的范围和侵犯的客体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1.在行为特征上,招摇撞骗罪以骗为特征,完全以假象蒙蔽被害人;而敲诈勒索行为虽然也可能包含欺骗成分,但其核心特征在于威胁或要挟。
2.在造成被害人交出财物的心理状态上,招摇撞骗罪中,被害人在受骗后“自愿”交出财物或出让其他合法权益;而敲诈勒索行为则使被害人产生精神上的恐惧,出于无奈被迫交出财物。
3.在获取利益的范围上,招摇撞骗罪所获取的利益范围广泛,包括财物、财产性利益以及非财产性利益;而敲诈勒索罪所获取的仅限于财物。
4.在侵犯的客体上,招摇撞骗罪侵犯的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社会管理秩序;而敲诈勒索罪则侵犯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以及公民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