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依旧拿不到工资,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劳动者可以再次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并让其进行调解,劳动监察大队有权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
2.尽管劳动调解没有强制性,但它可以作为一种施加压力的方式,促使用人单位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
3.如果调解无果,劳动者可以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在收到劳动仲裁裁决后的15日内,如果不服裁决,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劳动者应保持耐心和决心,持续跟进执行程序,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最终的实现。
劳动仲裁强制执行后,劳动者拿到钱的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
1.如果公司在劳动仲裁后没有上诉,并申请了执行,那么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在6个月内可以履行完毕并收到钱款。
这是因为法院在执行程序中有一定的时间要求,需要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如果公司选择上诉,那么执行程序将会相应延长,法院按普通程序需要6个月才能审结,简易程序则需要3个月。
3.审结后,如果公司仍不履行判决,劳动者可以再次申请执行,此时法院一般也会在6个月内执行完毕并支付钱款。
找法网提醒,这个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如公司资产状况、法院工作效率等,都可能影响最终拿到钱的时间。
劳动仲裁不执行的后果是严重的,由法院强制执行。
1.法律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如果员工与单位就劳动争议经劳动仲裁委裁决后,双方都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单位不履行裁决义务,员工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法院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裁决的履行,包括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等。
4.如果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法院甚至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对于劳动仲裁裁决,用人单位应当认真履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后果。
5.《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劳动者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并运用这些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