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被判刑后,犯罪分子仍需承担赔款责任。这是因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是相互独立的,两者并不冲突。
1.当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分子被判处刑罚时,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免除民事赔偿的责任。换句话说,即使已经服刑,犯罪分子仍需对其职务侵占行为给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2.《刑法》明确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3.如果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且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罚金和民事赔偿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找法网提醒,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而言,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这意味着犯罪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条件,能够接触到并有机会侵占本单位的财物。
2.必须有侵占的行为。即犯罪分子必须实施了将本单位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占有,也可以是间接占有,如通过虚假报销、挪用资金等方式。
3.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这是构成职务侵占罪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侵占的财物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
在认定职务侵占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的界限。两者在主体要件、犯罪行为、犯罪对象、情节要件以及法定刑上都有所不同。
2.对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共同侵占单位财物的行为,需要根据主犯的身份来确定全案的定性。
3.还需要区分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两者虽然都是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的犯罪,但在主体要件、犯罪对象、犯罪手段以及法定刑上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