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工资而去公司搬东西是犯法的,面对老板拖欠工资的情况,劳动者不能以私自搬走公司财物的方式来维权,因为这构成了侵权行为。
1.当劳动者遭遇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时,应当采取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管部门举报,或者通过申请劳动仲裁的方式来索要工资。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向劳动者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3.如果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当老板拖欠工资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维权:
1.主动沟通协商:
(1)劳动者应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工资的要求,并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商,多数用人单位会考虑到诉讼成本和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同意支付合理的工资要求。
(2)如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签订和解协议,但需注意该协议并无强制执行力。
2.申请劳动争议调解:
(1)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其主持调解。
(2)委员会一般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能够相对中立地协助双方化解矛盾,减少双方的诉讼负担。
(3)如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可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但该协议同样无强制执行力。
3.提起劳动仲裁:
(1)在无法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者经协商仍无效时,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2)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途径,劳动仲裁开庭前会安排调解,此时制作的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
4.提起诉讼:如果劳动者对劳动仲裁的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天之内,向仲裁机构所在地法院起诉。
找法网提醒你,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律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律师在劳动争议仲裁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1.精通法律法规并提供专业建议:
(1)律师精通包括实体法、程序法在内的法律法规,能够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
(2)他们能够把眼前的具体案件与法规范恰当地联系起来,通过法律推理提出具有一定客观性和说服力的主张。
2.组织证据材料并展开辩论:律师在拥有法律法规知识和法律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具体案件对有利于自身委托人的论点和证据材料加以组织,并以逻辑严密完整的样式来展开辩论。
3.熟悉法律实务并掌握程序技术:
(1)律师熟悉法律实务,尤其是关于诉讼的实际事务。
(2)他们通过反复处理大量的案件而逐渐领会掌握了种种程序上的技术,能够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技术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提供客观立场并保障当事人权益:
(1)与案件或纠纷本身的关联来说,当事人本人是直接的利害关系者,往往只能站在自己主观的立场上来对待诉讼。
(2)律师作为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能够接受职业团体特殊的伦理规范制约,提供更为客观、公正的立场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