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人成为失信人员,想要解除失信状态,应当尽快履行相关义务。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以及其他符合法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具体来说:
1.被执行人可以通过实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如偿还债务等,来解除失信状态。
2.如果当事人与申请执行人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并已按照协议内容履行完毕,同样可以解除失信状态。
3.若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且法院经审查同意或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等情形,法院也会依法删除失信信息。
作为担保人,如果被债权人起诉,应当积极应对,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如何进行答辩和抗辩。
1.担保人需要审查担保是否有效,包括担保合同是否成立、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等,如果担保无效,则担保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2.担保人需要关注是否已经过担保责任承担期限,如果期限已过,则担保责任自动免除。
3.担保人还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承担担保责任,以及应如何承担担保责任,例如是否属于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等。
4.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因此,担保人需要密切关注保证期间的变动,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来保护自己。
找法网提醒你,当担保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放贷方可能会提起诉讼,法院会根据审理情况,依法判决贷款人归还贷款,并要求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
1.如果贷款人和担保人不主动履行判决,法院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处分被执行人的财产等。
2.如果确实无履行能力,法院可能会暂时中止执行,等待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后再恢复执行。
3.担保人无力偿还的起诉流程包括: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副本及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
(3)法院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4)被告作出书面答辩;
(5)开庭审理;
(6)法院做出判决。
在这个过程中,担保人需要积极配合法院的审理工作,并提供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若确实无法履行担保责任,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制定还款计划或寻求其他解决方案来减轻自己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