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未成年判多少年

更新时间:2024-12-10 12: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恐吓未成年判刑,若恐吓者已满十六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可能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严重者,可能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若恐吓者为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则通常不负刑事责任。
一、

恐吓未成年判多少年

  我国《刑法》中并未直接设立“恐吓罪”这一罪名。恐吓行为若达到严重程度,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或其他相关犯罪。对于恐吓未成年人的具体判罚年限,需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及犯罪情节综合考量。

  1.若恐吓者系已满十六周岁且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其恐吓行为若构成犯罪,则可能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

  (1)若恐吓行为多次发生,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则可能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

  (2)考虑到未成年人作为受害者的特殊性,法院在量刑时可能会酌情从重处罚。

  2.若恐吓者为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则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通常不负刑事责任。此时,应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强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以预防其再次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

未成年犯罪负刑事责任吗

  找法网提醒,未成年犯罪是否负刑事责任,取决于其年龄及所犯罪行的性质。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其刑事责任承担有所区别: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如果未成年人已满十六周岁,并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他将面临与成年人相同的刑事责任追究。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对于其他类型的犯罪,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通常不完全负刑事责任。

恐吓未成年判多少年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恐吓会判多少年
法律分析: 威胁恐吓一般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其判刑标准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具体而言,该罪行包括以下几种行为: 1. 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3.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若纠集他人多次实施上述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将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
恐吓罪判多少年
有恐吓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的,一般可以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行为包括: 1. 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3.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上述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恐吓未成年人判多少年?
一、恐吓要弄死人判几年 1、对于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可以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管制。但这也仅限于情节恶劣的情形,对于情节尚不构成恶劣,不会采用刑法的手段进行规制,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二、威胁恐吓判几年 1、恐吓索取钱财涉嫌敲诈勒索。恐吓金额1万,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未遂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律师解答动态
您好,您可以仲裁或投诉
如您所述,没没有在知道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第二个月开始1年内主张权利如申请仲裁,5年后又签订劳动合同,5
你好,方便说下你的争议内容吗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分钟前
若领导不同意换岗或敷衍拖延,你可收集在二号厂房工作、职业病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向公司正式书面提出调岗
主动权在员工;可以要求补偿金、赔偿金(结合劳动合同签订的次数)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3分钟前
签了代理招聘合同又不想干,得先看合同里有无解约条款。要是有约定解约条件,满足条件就能解约。没约定的话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6分钟前
这种情况可能有几个常见原因,我给您分析一下:首先可能是系统延迟问题。现在很多罚款都是通过线上平台缴纳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8分钟前
这种情况,亲戚误导销售保险存在问题。不过没认真看合同自己也有一定责任。可以尝试和保险公司协商,说明亲
我也要提问